朱坤澳瑞特 科普常识 南京到哈尔滨,疫情下的3000里隔离带与人心归途

南京到哈尔滨,疫情下的3000里隔离带与人心归途

从南京到哈尔滨,地图上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实际行程近3000里,在平常日子里,这只是一段普通的国内航线或铁路旅程,但在疫情反复的特殊时期,这段路程却成了一条需要穿越层层防疫关卡、充满未知的“隔离带”。

南京到哈尔滨,疫情下的3000里隔离带与人心归途

去年冬天,我因紧急事务不得不从南京前往哈尔滨,出发前,我像备战一样研究两地的防疫政策——48小时核酸证明、健康码、行程码已成为标配,但更令人忐忑的是随时可能变化的隔离要求,南京当时有零星病例,哈尔滨对来自风险地区的旅客实行“7天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我计算着时间,祈祷不要遇到突发疫情导致政策收紧。

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异样感扑面而来,空乘人员穿着防护服,乘客们默契地保持距离,机舱里少了往日的喧闹,多了几分凝重,我邻座的是一位回哈尔滨看望病重母亲的中年人,他焦虑地刷着手机,生怕家乡突然调整防疫政策让他无法及时见到母亲。“我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他苦笑着说,“这次是下了决心,就算隔离也要回去。”

飞行两小时四十分钟,我们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出舱门的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分批下机、查验各种证明、现场核酸检测,队伍移动缓慢,但无人抱怨,大家默默配合着,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连续工作十二小时是常态,“守住城门就是守住一城人”。

我被社区接驳车送到指定隔离酒店,七天隔离生活开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物理隔离,心理连接”,每天早晚两次测温,第三天和第七天进行核酸检测,不能走出房门,但窗户成了我与这座城市的唯一连接,哈尔滨的冬天下午四点就已夜幕降临,我看着窗外点点灯火,想象着每盏灯下的生活。

隔离期间,我建立了与南京家人、哈尔滨同事的“云上”联系,父母每天视频确认我的状况;同事通过外卖给我送来哈尔滨红肠、马迭尔冰棍等特色食物,让我在隔离中也能品尝这座城市的风味,最让我感动的是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要完成日常服务,还要承担防疫职责,却始终保持着耐心,一位送餐的大姐在得知我来自南京后,特意多给了一盒饺子:“南方人怕冷,多吃点热乎的。”

第七天,核酸检测阴性,我“解封”了,走出酒店那一刻,寒冷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我却感到无比自由和珍贵,站在松花江畔,看着冰封的江面和远处晶莹的冰雪大世界,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做“历经阻碍的抵达更显珍贵”。

这次特殊的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从南京到哈尔滨,物理上的3000里距离在疫情下被无限拉长,变成了一条需要穿越的隔离带,但与此同时,人心之间的距离却在共同抗疫的经历中被拉近了,无论是南京还是哈尔滨,无论是防疫人员还是普通市民,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生活尽可能正常地继续。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特殊的旅行记忆会永远留存,它教会我们,隔离可以阻断病毒传播,却阻断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连接;它提醒我们,平常日子里视而不见的自由出行,其实是多么值得珍惜的权利;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南京还是哈尔滨,我们始终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当未来某天,我们可以再次自由地在这3000里之间往来而无须隔离时,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段特殊时期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kpcs/17116.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13080811176031409185156.jpg

安徽省疫情指挥部最新通知发布!请广大市民注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