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南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南昌市疫情防控第23号令》(以下简称“23号令”)成为城市精准防控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科学防疫的精细化探索,更在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点,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样本。
政策背景:从应急响应到精准施策的转型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南昌在总结前期防控经验的基础上,于3月下旬出台23号令,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分区分类管理,实现“防扩散、保畅通、稳民生”三重效果的统一,与早期“一刀切”的封控模式不同,23号令首次将“精准划区、动态调整”作为基本原则,以街道、社区为单元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并建立“一日一研判”的快速响应机制,对发现阳性病例的楼栋实施“足不出户”,而对非密接区域则允许有限活动,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创新举措:科技赋能与制度协同的深度融合
23号令的亮点在于将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有机结合,推广“南昌通”健康码与核酸检测数据联动,实现风险人员的自动识别和轨迹追溯;首创“企业白名单”制度,对保障民生和产业链稳定的企业实行闭环管理,确保生产不停摆,在物流领域,通过建立“中转接驳站”和“绿色通道”,解决了跨区域物资运输的堵点,这些措施既阻断了病毒传播链,又守住了经济民生底线,彰显了“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的治理逻辑。
民生关怀:特殊群体保障与心理疏导并行
政策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明确要求对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建立台账,提供上门核酸、药品代购和紧急就医等服务,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织专业团队进驻封控小区,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在南昌某封控小区,社区通过“楼栋长+志愿者”模式,为居民配送“爱心蔬菜包”并组织线上文化活动,成为23号令人性化落地的生动注脚。
社会反响:数据印证下的政策效能
据南昌市卫健委统计,23号令实施两周后,社会面新增病例下降至个位数,封控区外企业复工率达92%,市民满意度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防控措施“科学合理”,政策执行中也暴露出基层人力不足、信息同步滞后等问题,例如部分区域核酸检测排队时间过长,反映出应急资源调配仍需优化。
启示与展望:从应急管理到长效治理的升级
23号令的成功实践表明,疫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全面考验,其经验可总结为三点:一是以数据驱动替代经验决策,提升响应速度;二是以“微循环”管理替代全域停滞,维护社会活力;三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增强政策包容性,南昌可进一步将23号令中的分级管理、数字平台等机制固化,转化为应对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能力。
南昌23号令作为特定时期的防控策略,既是对“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因地制宜落实,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告诉我们,精准防控的本质不在于绝对“零风险”,而在于在风险与秩序之间找到最优解,这份平衡艺术,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