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科普常识 幺主任的银针,一位天津中医的济世仁心

幺主任的银针,一位天津中医的济世仁心

在天津红桥区的一条老街上,青砖灰瓦间藏着一间不太起眼的诊所,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海河,洒在“幺氏中医”那块斑驳的招牌上时,候诊室里早已坐满了人,他们中有被顽疾困扰多年的老人,有从百里外赶来的农民,也有西装革履的白领——都是冲着同一个人而来:幺主任。

幺主任的银针,一位天津中医的济世仁心

幺主任行医四十载,两鬓已染秋霜,但那双手依然稳健如初,每天清晨六点,他准时推开诊所的木门,第一件事就是擦拭那个跟随他半生的针灸包,银针一字排开,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像极了老友间的默契。

“中医讲究‘上工治未病’,但现在的人啊,都是等到病入膏肓才来找我们。”幺主任一边为第一位患者把脉,一边轻声叹息,他的诊脉手法极为特别,三指轻按寸关尺,眼睛微闭,仿佛在聆听身体最深处的诉说。

来了一位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折磨三年的老太太,西药止痛效果日渐式微,幺主任仔细察看她的舌苔,又问了饮食睡眠的细节。“您这是肝郁化火,瘀阻经络。”他在老太太的夹脊穴和足三里落针,银针轻旋慢捻,像在拨动无形的琴弦,二十分钟后起针,老太太活动了下肩膀,惊喜地说:“好像有股暖流过去了,松快多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幺主任看病有个特点——他不仅要治“人的病”,更要治“病的人”,每个患者离开前,他都会细细嘱咐饮食宜忌,甚至根据季节变化推荐不同的茶饮方,他说:“天津人爱吃海鲜,好食肥甘,易生湿邪,不懂这些,就开不好方子。”

午休时分,幺主任喜欢泡一壶菊花枸杞茶,给我们这些晚辈讲中医道理,他说起四十年前跟随师父学医的经历:“那时候在老城里,师父教我认药,蒙着眼睛靠闻味、尝味就能分辨上百种药材,现在年轻人太依赖机器了。”他拈起一根银针,“针不在多,在于准;药不在贵,在于对,就像我们天津的煎饼果子,面糊要匀,火候要准,酱料要正——差一点都不是那个味儿。”

这番接地气的比喻,道出了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他常说:“《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咱们做医生的,要有预见性。”为此,他坚持每周到社区开养生讲座,教居民简单的穴位按摩、四季养生要领。

去年冬天,一位被失眠困扰的出租车司机来找幺主任,望闻问切后,幺主任开了安神的中药,还教他睡前按摩涌泉穴。“您这病是累出来的,白天精神紧张,晚上自然放松不下来。”两周后司机复诊,高兴地说现在能睡整觉了,幺主任却提醒他:“药只能帮一时,关键要调整作息,你们开车久坐,更要记得每隔两小时活动一下。”

这样的关怀,超越了单纯的医术,体现的是“医者仁心”的古训,在幺主任看来,天津这座城市的节奏、气候、饮食特点,都深深影响着市民的健康状况,他根据这些地域特点,总结出许多独特的诊疗经验——比如针对天津春季多风,他常加防风、荆芥;针对夏季湿热,多用藿香、佩兰。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幺主任又开始整理当天的病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些页脚已经翻得起毛,他说这些都是宝贝,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年过花甲的幺主任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经验传下去。“中医不是故纸堆里的学问,它活在每个病人的身上,活在每一天的临床中。”他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带学生时,最强调的就是“多临床、多实践”。

夜幕降临,海河上灯火阑珊,幺主任锁好诊所的门,身影渐渐消失在老街深处,明天,又会有新的患者在这里重获健康,这根传承千年的中医薪火,就在这一针一方、一问一切中,在天津这片土地上静静燃烧,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在幺主任看来,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生活智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晶,而他,甘愿做这智慧的信使,在这座他深爱的城市里,继续书写着悬壶济世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kpcs/15226.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10050810176004409086833.jpg

全国各地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天津、上海疫情挑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