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指针拨向2024年,全球新冠疫情已进入新的阶段,中国也适时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常态化防控模式,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抗疫长跑中,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流动最频繁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的表现始终备受关注,当前浙江省的疫情情况究竟如何?它已不再是每日通报的确诊数字,而是演变为一幅由科学监测、医疗体系韧性、社会经济活力共同绘就的复杂图景。
平稳过渡,疫情进入低水平散发新常态
自国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浙江省与全国同步,经历了短暂的感染高峰,随后迅速实现了疫情的平稳过渡,浙江省的疫情态势整体保持低水平、波浪式的散发状态,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并未消失,仍在社区中以较低水平传播,偶有因新变异株输入或人群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自然减弱而引发的小范围波动,但大规模、爆发性的流行风险已显著降低。
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 坚实的免疫屏障:通过前期大规模疫苗接种和上一轮广泛感染形成的“混合免疫”,全省人群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基础,极大地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
- 高效的监测预警网络:浙江省并未因防控策略调整而放松警惕,全省建立了更加灵敏、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依托遍布各级医疗机构的哨点,对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对境外输入病例、重点场所(如医院、养老院、学校)进行常态化检测和健康管理,确保能够早期发现、快速响应潜在的聚集性疫情。
- 科学的分类诊疗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承担了绝大部分轻症患者的诊疗服务,有效分流了就医压力,而省、市级定点医院则集中资源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形成了分级、分层、分流的科学诊疗格局。
韧性支撑,公共卫生体系在淬炼中升级
疫情是对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浙江省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数字化治理优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并在实践中实现了体系的全面升级。
- 医疗资源扩容提质:过去几年,浙江省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强ICU床位、可转换ICU床位储备,提升急救设备和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各级医院的救治能力,特别是呼吸、感染、重症等关键学科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 数字赋能精准防控:“健康码”、“浙里办”等数字化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经验被固化下来,应用于更广泛的公共卫生领域,利用大数据进行疫情趋势预测、疫苗预约接种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等,使得防控措施更加精准、高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
- 基层网底更加牢固:遍布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经过疫情的锤炼,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承担起健康监测、用药指导、知识普及等职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活力重现,社会经济运行回归常态轨道
衡量疫情情况,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指标,当前,浙江省的社会经济活力已基本回归常态,并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 “烟火气”全面回归:无论是杭州西湖畔的游人如织,还是宁波老外滩的灯火璀璨,亦或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万商云集,都清晰地表明,消费场景已全面恢复,市场信心持续提振。
- “地瓜经济”藤茂根壮: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浙江的“地瓜经济”在经历短暂风雨后,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港口物流畅通无阻,外贸企业积极出海拓市场,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彰显了浙江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 重大赛事活动顺利举办:从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圆满成功,到各类大型展会、论坛的如期举行,都证明了浙江省在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有能力保障大规模人员聚集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这本身就是对当前疫情平稳可控状态的有力印证。
当前浙江省的疫情情况可以概括为:病毒低水平流行,监测预警灵敏高效,医疗救治体系稳固,社会经济活力充沛。 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全民动员应对的“非常态危机”,而是已经融入公共卫生日常管理的一个环节,浙江的实践表明,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治理的转变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既源于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科学精准的策略调整,更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治理体系和坚韧不拔的社会精神,面向未来,浙江将继续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