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这座被碧海蓝天环抱的椰城,有一群“隐形”的守护者,他们不穿白衣,却与病毒赛跑;不执手术刀,却为城市把脉问诊,他们是海口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成员——一个由数据、政策、科技和人情编织成的抗疫中枢,在疫情起伏的三年间,这支队伍以“精准如尺、迅疾如风”的行动,书写了椰城防疫的独特篇章。
中枢大脑:数据战场上的“无声指挥”
凌晨两点,海口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灯光依旧通明,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实时数据提示音交织成夜的交响,这里是海口防疫的“中枢大脑”,每天处理数以万计的信息流:从核酸采样结果到流调轨迹,从隔离酒店调度到物资保障分配,每一个环节都需分秒必争。
“我们的任务是将碎片化信息拼成全景图,”一名数据组负责人比喻道,“就像用像素点绘制防疫地图。”2022年8月海南疫情暴发时,办公室曾在72小时内协调完成全市三轮核酸筛查,通过“疫情热力图”动态锁定风险区域,精准调配资源,这种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让海口的防控始终跑在病毒前面。
刚柔并济:政策背后的“椰城温度”
疫情防控不仅是科学命题,更是治理艺术的考验,海口市疫情防控办公室深谙此道,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始终保留着“椰城式温情”。
——“隔离不隔爱”的实践者
当某小区因密接需临时封控时,办公室联合街道办成立“生活保障组”,为独居老人配送药品,为居家学童打印作业,甚至协调宠物医院接收隔离居民的宠物。“防疫是底线,但人心不能冷,”一名社区协调员感慨,“我们封控的是病毒,不是人性。”
——“渔港守护人”的创新者
面对渔船民这一特殊群体,办公室首创“岸上-海上”双线管理:渔民出海前备案行程,回港后通过专用通道检测,既保障渔业生产,又阻断海上输入风险,这一模式被渔民称为“带温度的防线”。
科技赋能:智慧防疫的“海口样本”
从健康码系统升级到“海政通”政务平台,从电子围栏到智能流调机器,海口市疫情防控办公室将科技深度嵌入防疫体系。“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布局尤为典型:通过人流热力分析算法,将采样点精准投放在商圈、社区和交通枢纽,市民扫码、采样、查询结果一气呵成。
“科技的价值是让人力聚焦于更需要关怀的角落,”技术组负责人指出,当别处还在手动核对信息时,海口已实现重点人群“无感检测”——系统自动提醒到期人员,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全程无需居民奔波。
风雨同舟:那些被记住的“凡人微光”
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特殊的值班表:有人连续40天未回家,有人婚礼前一天返岗,有人背着采样箱徒步爬遍老旧小区……这些片段构成了防疫办的日常。
副主任林某的笔记本里记着一串数字:3万通咨询电话、600场调度会、97版应急预案,但最让他动容的,是一封来自滞留游客的手写感谢信:“原本以为会被遗忘,是海口让我们相信‘疫’中有情。”原来,疫情期间办公室设立“游客专班”,为困在机场的旅客协调住宿、改签机票,甚至为过生期的孩子送去蛋糕。
未来之路:从应急到常态的“韧性建设”
后疫情时代,海口市疫情防控办公室并未停下脚步,他们正将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建立“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培训社区网格员成为“一线哨兵”,储备移动核酸检测车等硬件资源。“我们要让防疫能力像椰子树一样,平时静默生长,风雨来时岿然不动,”办公室主任在近期总结会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