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中原城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商场关闭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老牌百货的悄然退场到新兴购物中心的运营困境,这些闭店事件不仅是商业实体更迭的表象,更是城市经济结构、消费习惯与商业生态深刻变革的缩影,这一趋势背后,隐藏着区域经济转型的阵痛,也孕育着未来商业发展的新方向。
商场关闭潮的现状与典型事件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商业地产曾经历高速扩张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郑州已有超过10家大型商场宣布停业或转型,包括金水区某老牌百货、二七商圈的部分传统商场以及郑东新区个别定位模糊的购物中心,曾以高端零售为定位的“郑州百货大楼”于2022年闭店改造,而位于火车站商圈的“大上海城”也因客流锐减陷入运营困境,这些案例共同折射出传统商场在新时代下面临的生存挑战。
闭店原因的多维剖析
-
电商冲击与消费习惯变革
随着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的兴起,线下零售的“即时性”优势被削弱,郑州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比价、线下体验的“混合消费”模式,导致商场沦为“试衣间”,实际成交额下滑,2023年郑州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8%,而实体商场客流仅恢复至疫情前80%,供需失衡加剧。 -
商业体量过剩与同质化竞争
郑州人均商业面积已达1.2平方米,超过国内多数二线城市标准,核心商圈如花园路、高铁站周边密集布局的购物中心,业态高度重叠——快时尚、连锁餐饮、儿童乐园成为“标配”,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某闭店商场负责人坦言:“品牌重复率超60%,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
运营成本高企与租金压力
郑州优质商圈商铺租金常年位居中部城市前列,而人工、能耗成本持续上涨,一家中型商场年运营成本约占总收入40%,净利润率不足5%,部分业主为维持现金流,不得不通过闭店止损或寻求资产重组。 -
城市多极化发展与商圈转移
郑州“东强、南动、西美、北静”的城市规划推动商业资源向新区分散,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新兴综合体分流了老城区客源,传统商圈如二七广场的集客能力逐年下降,进一步加速了老旧商场的淘汰。
阵痛中的转型探索
面对挑战,郑州商业主体正积极寻求破局:
- 场景化改造:部分商场转向“社交空间”定位,引入剧场、艺术展、沉浸式体验馆,如“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通过工业风改造重获年轻客群;
- 数字化赋能:丹尼斯大卫城等头部企业搭建私域流量池,通过小程序直播、会员精准营销提升复购率;
- 社区商业崛起:邻里中心模式在郑州高新区、惠济区快速复制,以生鲜超市、便民服务为核心,构建“15分钟生活圈”;
- 文旅商融合:依托商都文化遗址,打造“文商旅”综合体,如平等街非遗主题街区通过文化IP激活消费潜力。
未来展望:从“商业空间”到“城市节点”
郑州商场的关闭潮并非终点,而是商业进化的重要节点,未来成功的商业体需具备三重能力:
- 弹性运营:通过快闪店、主题市集等动态调整业态,应对市场波动;
- 价值共鸣:深耕区域文化,如融入黄河文化、嵩山元素,打造情感连接;
- 生态协同: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联动,例如结合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保税展销、跨境体验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