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着中国多个城市,郑州与石家庄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城市,其商业活动备受关注,随着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两地的商场营业情况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本文将从郑州商场的复苏现状、石家庄门店的开放情况入手,结合防疫政策、经济影响与民众生活需求,展开深度分析。
郑州商场:从停摆到逐步复苏
郑州作为河南省会,人口超千万,商业体量庞大,2022年夏季与年末,郑州因疫情反复经历了多次静态管理,商场、购物中心一度暂停营业,以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大型商场为例,在疫情高峰期,线下客流锐减九成以上,仅靠外卖和线上销售维持部分运营。
随着防控政策优化,郑州商场逐步恢复营业,2023年初,当地政府推行“精准防控”与“分区管理”,商场在严格落实扫码、测温、限流等措施的基础上有序开放,二七广场商圈通过分时段入场、加强消杀频率等方式,逐步恢复人气,政府发放消费券、推动“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助力商场复苏,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商场客流恢复至疫情前七成水平。
部分中小型商场仍面临挑战,租金压力、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导致一些门店未能挺过寒冬,郑州商业的复苏,不仅是防疫成果的体现,更是城市韧性与商业创新的试金石。
石家庄商场:开放与防控的平衡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其防疫政策与商业开放情况同样引人关注,2022年11月,石家庄因疫情形势严峻一度实行全域静默,商场、超市仅保留线上配送服务,随着“新十条”等政策出台,石家庄迅速调整策略,推动商业场所复工复产。
石家庄多数大型商场如勒泰中心、万象城已恢复正常营业,但防疫要求并未放松,进入商场需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餐饮堂食按50%限流开放,影院、健身房等密闭场所需预约入场,值得注意的是,石家庄部分社区商场因周边疫情波动,开放时间仍不固定,建议居民通过官方App或电话提前查询。
与郑州类似,石家庄也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促销活动刺激消费,2023年春节期间,石家庄重点监测的30家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2%,显示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但另一方面,民众对疫情的担忧仍未完全消散,线下消费信心需更长时间恢复。
双城对比:政策差异与民众适应
郑州与石家庄的商场开放路径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郑州更注重“分阶段复苏”,通过区域划分逐步推进;石家庄则采取“快速响应”模式,在政策调整后迅速放开商业活动,这种差异与两地的疫情形势、经济结构及民众心理密切相关。
从民众反馈看,两地居民均对商场开放持谨慎支持态度,线下购物、餐饮、娱乐的需求长期压抑,重启商场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聚集性感染的担忧使许多人选择“错峰出行”或继续线上消费,社交平台上,商场防疫措施是否到位”“如何安全购物”的讨论持续升温,反映出公众对健康与生活平衡的深切关注。
疫情下的商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疫情对实体商业的冲击是颠覆性的,但也催生了转型升级的机遇,郑州与石家庄的案例表明,未来商场发展需注重三点:
- 数字化融合: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线下依赖;
- 健康安全优先:将常态化防疫纳入运营标准,提升公共卫生应对能力;
- 体验式创新:增加户外市集、文化展览等多元业态,增强用户粘性。
政府需进一步优化政策协调,避免“一刀切”管理,助力商业主体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