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其防控工作面临着持久性与复杂性的双重考验,郑州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河南省的龙头学府,其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践,不仅关乎数万名师生员工的健康安全,更对区域乃至全国高校的防疫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应急状态下的临时举措,而是已经演变为一套深度融合于日常教学、管理与服务之中的“平战结合”长效治理机制。
从“应急响应”到“常态嵌入”:理念的转变与制度的固化
郑州大学的常态化防控,首先体现在理念的转变上,学校管理层深刻认识到,疫情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必须摒弃“临时抱佛脚”的思维,将疫情防控从一项独立的、突发的应急任务,转变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有机嵌入学校各项常规工作的系统工程。
为此,一套精细化、标准化的制度体系被建立并不断完善,这包括:
- 动态健康监测制度: 利用信息化平台,如“钉钉”、“郑大防疫通”等,实现师生每日健康打卡、行程轨迹报告的常态化,这不仅便于及时掌握全员健康状况,更能在出现异常时实现快速追溯。
- 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针对在校学生、教职工、后勤服务人员、校外访客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方案,特别是对于因实习、求职、就医等必要原因出入校园的情况,建立了完善的申请-审批-报备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人性化管理。
- 联防联控网络: 积极与属地政府、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响应迅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的封控、流调、转运、隔离、后勤保障等全流程,确保一旦有事,能够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科技赋能与精准施策:智慧校园的防疫应用
郑州大学充分发挥其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科技优势,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常态化防控中,实现“智慧防疫”。
- “一张网”管理: 校园门禁系统与健康数据、行程码状态联动,实现自动核验、快速通行,有效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员聚集。
- 环境智能监测: 在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部署监测设备,对人员密度进行实时预警,引导师生错峰使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物资储备与调度智能化: 建立防疫物资动态管理数据库,根据消耗情况智能预测需求,确保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物资储备充足、调配有序。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防控措施更加精准、高效,避免了“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干扰。
筑牢“心理防线”与保障“学业不停摆”
常态化疫情防控不仅是生理上的防护,更是心理上的疏导和学业上的保障,郑州大学高度重视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服务常态化: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咨询,开设心理调适讲座,发布自助指南,帮助师生缓解因疫情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堤坝。
- 教学模式的灵活切换: 学校做好了线上线下教学无缝切换的充分准备,一旦出现局部疫情需要管控,即可迅速启动线上教学方案,利用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确保“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对于实验、实践等必须线下完成的课程,则通过错时、分组等方式精心安排,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扣。
- 人文关怀不断线: 对于处于健康观察或隔离期的师生,学校组织辅导员、志愿者提供送餐、物资代购、学业辅导等贴心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关怀。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常态化防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师生长期防控可能产生的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以及如何在国际交流日益恢复的背景下做好境外输入风险的防范等。
展望未来,郑州大学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必将随着疫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核心在于,将在这场伟大抗疫斗争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成熟机制和优良作风,固化下来,提升校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病毒,更是为了构建一个能够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公共卫生风险的“韧性校园”。
郑州大学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围绕“平战结合、精准施策、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的深度实践,它超越了简单的“管”与“控”,而是致力于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营造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郑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