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拥有超过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疫苗接种工作如同一场精密运转的系统工程,从2020年12月启动重点人群接种,到2021年上半年开展大规模接种,再到现阶段建立常态化接种机制,北京的疫苗接种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累计接种疫苗超过6000万剂次,全程接种率已突破95%,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超过90%,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构筑全民免疫屏障的坚定决心。
疫苗接种的"北京速度"与创新实践
北京疫苗接种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组织效率,在接种高峰期间,全市设立了超过400个接种点,包括大型体育馆、学校体育馆、医院等场所被改造成临时接种点,朝阳规划艺术馆接种点曾创下单日接种超万剂的纪录,这种"北京速度"得益于精准的调度系统——通过"北京健康宝"预约平台,实现了分时段、分人群的精准预约,避免人群聚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创新的"移动接种车"模式,这些改装车辆深入社区、企业、高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上门服务,在海淀区,接种车开进了中关村软件园,让科技企业员工"下楼即接种";在胡同密集的西城区,接种车停靠在居委会门口,方便老年人就近接种,这种精细化服务体现了北京"以人为本"的接种理念。
老年人接种:重点突破与温情服务
老年人是新冠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也是疫苗接种的重点和难点,北京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的方式精准摸排老年人接种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家庭医生耐心答疑,消除老年人对疫苗安全性的顾虑,在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人接种绿色通道",配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在石景山区,社区为接种老人提供"三日随访"服务,密切关注接种后反应。
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86岁的王大爷在女儿陪同下完成了第三针接种,他说:"一开始担心年纪大受不了,社区医生上门解释了三次,我才放心接种。"这样的案例在北京各个社区比比皆是,针对失能老人,北京还开展了上门接种服务,让疫苗保护覆盖每一个角落。
加强针接种:免疫屏障的巩固与提升
随着病毒变异,加强针接种成为维持免疫屏障的关键,北京在2021年10月启动加强针接种,针对完成基础免疫满6个月的人群开展接种,各接种点通过短信、电话、社区通知等多种方式提醒市民接种加强针,数据显示,北京加强针接种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为应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加强针接种组织中,北京特别注重科学性和精准性,疾控部门根据国内外研究数据,适时调整接种策略,推荐使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这种基于证据的决策,使北京疫苗接种工作始终保持在科学轨道上。
疫苗研发与生产的"北京贡献"
北京不仅是疫苗接种的先进城市,也是疫苗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首批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疫苗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接种,这些北京生产的疫苗不仅保障了本市接种需求,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大兴区的北京疫苗生产基地,采用全球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了疫苗生产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该基地年产能超过10亿剂,是中国疫苗供应的重要保障。
常态化接种:疫情防控的持久战
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北京已将疫苗接种纳入常态化健康服务体系,各接种点继续提供免费接种服务,并针对不同人群需求优化服务流程,特别是每年秋季开展的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联合接种,体现了北京传染病防控的系统性思维。
北京市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们将持续做好接种服务,巩固免疫屏障。"北京正在研究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接种策略,为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做好充分准备。
北京的疫苗接种工作,展现了中国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从高效的组织动员到精细化的服务供给,从科学的接种策略到持续的创新研发,北京为全球特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深入推进,北京正在构建更加牢固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在未来,北京将继续完善"平战结合"的疫苗接种体系,加强疫苗科普宣传,消除公众疑虑,同时密切关注病毒变异和疫苗研究新进展,及时优化接种策略,守护好每一个市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