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1日广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这座常住人口超1800万的超大城市,正面临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严峻考验,截至6月10日24时,广州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3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疫情呈现局部聚集、家庭聚集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南街、白鹤洞街等区域,经过三周全力防控,专家表示广州疫情传播链已被有效遏制,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仍需全民同心抗疫。
疫情特点:Delta毒株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指出,本次疫情传播的Delta变异株(B.1.617.2)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三大特征,基因测序显示,本轮疫情所有病例病毒基因测序高度同源,均为同一条传播链。
研究表明,Delta毒株的平均潜伏期为4天,而去年疫情中病毒潜伏期为6天;传播速度较以往毒株提高100%,即提升1倍;病毒载量比去年流行毒株高出近一倍,这些特点导致疫情早期发展迅速,10天内传播了5代,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防控措施:精准防控与全民检测相结合
面对疫情,广州采取了高密度排查、高强度管控、高水平筛查的组合策略:
-
分级分类管控:将荔湾区白鹤洞街、中南街等地区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实行封闭管理;其他一些区域则被划分为中风险地区,实施封控管理。
-
全员核酸检测:自5月26日起,广州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截至6月10日,全市累计核酸检测量超过3600万人次,发现阳性病例37例,有效切断了潜在的传播链。
-
限制人员流动:6月7日起,离开广州人员须凭“健康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市内所有文化娱乐场所、室内体育场馆暂停开放;餐厅禁止堂食。
-
疫苗接种加速:广州市民接种疫苗意愿强烈,截至6月9日,全市累计接种疫苗超过1400万剂次、1074万人,其中超过32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
生活保障:封控区内的温情守护
在实施封控管理的同时,广州全力保障封控区域居民的生活需求,荔湾区组建“三人小组”(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民警)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确保生活物资配送、就医需求得到满足。

中南街的居民陈女士表示:“虽然不能出门,但每天都有新鲜蔬菜送到楼下,志愿者帮我们买药送药,心里很踏实。”这种“封区不封爱”的温情守护,成为广州抗疫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专家研判: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可松懈
广州市卫健委主任黄光烈表示,通过前期防控工作,广州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速度正在放缓,但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广州通过大数据追踪和核酸筛查,已经基本上搞清楚了Delta毒株的传播规律,采取了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果没有任何措施,根据模型预测,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感染。”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在6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疫情形势趋于缓和,在向积极向好方向发展,但不排除还会有散发病例发生的可能。”

科学防控与经济发展并重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广州也在努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广州正在探索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疫情防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流调效率和精准度,为全国其他城市应对Delta变异株提供“广州经验”。
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呼吁市民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广州此次应对Delta毒株的抗疫实践表明,唯有快速响应、科学防控、全民参与,才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这座千年商都正以其务实、高效和包容的精神,迎接这场疫情大考,展现出中国城市的治理能力和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