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疫情破防,曾让这座古城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比病毒传播更引人深思的,是部分地区在防控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从隔离政策盲目扩大化,到健康码分类过度精细化,再到跨区通勤的“一刀切”阻断,这种以“绝对安全”为名的防控逻辑,在现实中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悖论:看似严密的政策网络,反而可能削弱公众的信任与配合,甚至引发次生社会危机。
何谓“层层加码”?——当防疫政策异化为权力表演
“层层加码”并非南京独有,却在南京疫情中体现得尤为典型,其本质是基层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通过不断附加更严苛的条件、更宽泛的范围和更僵化的流程,试图规避自身责任风险。
- 隔离政策扩大化:明明只需居家观察的低风险人群,被强制要求集中隔离;
- 健康码“颜色革命”:基于极小的风险轨迹,将大量市民健康码突然转为黄码,导致正常生活停摆;
- 交通管制过度:以“防止外溢”之名,对跨市通勤人员实施近乎阻断的管控,无视个体实际需求。
这些措施表面是“严防死守”,实则是将防疫责任通过“加码”向下转移,最终由普通民众承担代价。
加码背后的三重逻辑:安全焦虑、问责压力与治理能力短板
-
安全主义的焦虑蔓延
在疫情不确定性面前,地方政府容易陷入“零风险”思维陷阱,任何潜在风险都被无限放大,进而催生“宁左勿右”的保守决策,殊不知,公共卫生治理的本质是风险权衡,而非绝对安全。 -
体制内问责压力的传导
“乌纱帽逻辑”使得基层官员更关注“是否出事”而非“是否科学”,一旦出现病例,可能面临严厉问责;而过度防控的代价却很少被追究,这种激励错位,直接助推了加码行为。 -
精细化治理的能力短板
当缺乏精准流调、数据协同和社区动员等现代治理能力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一刀切”,南京部分区域在疫情初期暴露的资源协调混乱,正是加码政策的温床。
被加码吞噬的“人”:从民生困顿到信任流失
层层加码的真正代价,由每一个具体的人承担:
- 农民工被困车站:因健康码突然变黄无法返工,露宿街头;
- 重症患者就医受阻:因社区封闭管理延误治疗,生命面临威胁;
- 小商户生存危机:反复停业、供应链断裂,多年积蓄付诸东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信任的侵蚀,当政策随意变动、解释权模糊时,公众对规则的敬畏逐渐转化为对权力的恐惧,某位南京市民的质问令人深思:“我们不怕病毒,怕的是不知道明天又会出什么新规定。”
破局之道:在科学、法治与人性化之间寻找平衡
-
以科学共识抵抗政治表演
防疫政策必须回归流行病学本质,建立独立专家委员会对地方措施开展评估,杜绝外行决策。 -
用法治框架约束行政任性
明确各级防疫权限边界,建立“过度防控”问责机制,让民众有权对加码政策提出异议。 -
在技术赋能中实现精准治理
利用大数据实现风险分级管理,避免“一人阳性、全域停摆”的粗放模式。 -
将人文关怀植入政策基因
设立民生应急通道,保障特殊群体需求,让防控有精度更有温度。
疫情防控不是“权力竞赛”,而是文明测试
南京的困境是中国抗疫进程的一个缩影,当我们批评“层层加码”时,并非否定防疫的必要性,而是呼吁一种更理性、更现代、更尊重个体的治理哲学。真正的安全,不在于筑起最高的墙,而在于建立最韧性的网——这张网既能过滤风险,也能托住民生。
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如何避免应急管理异化为权力扩张,这场大考仍将持续,南京的经验与教训提醒我们: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抵御病毒的铜墙铁壁,更要有守护人心的春风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