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以来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服务的重要基地,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创新的科研实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临床救治到科研攻关,从社会服务到国际援助,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正创新、济世救人”的使命,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天津力量”。
发挥中医药优势,筑牢临床救治防线 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将中医药深度融入抗疫一线,大学附属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天津市定点救治单位,第一时间组建了中医药专家团队,深入隔离病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张伯礼院士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组长,亲赴武汉前线,提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防治策略,显著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率,提高了治愈率,在天津本地,大学团队根据华北地区气候和人群特点,制定了预防方剂和治疗方案,如“清肺排毒汤”的优化应用,有效缓解了症状,缩短了病程,据统计,在天津多轮疫情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超过90%,凸显了其在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方面的独特优势。
科研创新驱动,提升抗疫科技支撑 面对新冠病毒的变异和传播,天津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抗疫科研团队,大学重点实验室聚焦中药抗病毒机理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验证了黄芩、连翘等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对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大学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合作,开发了中药新药和院内制剂,如“化湿败毒颗粒”的临床转化,为抗疫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公共卫生领域,大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了疫情预测模型,辅助政府决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也被纳入康复方案,帮助患者缓解后遗症,如疲劳、焦虑等,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和“治未病”的理念。
社会服务与教育,弘扬抗疫正能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不仅在一线奋战,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大学组织师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发放中药香囊、艾条等防疫物资,普及“戴口罩、勤洗手、用中药”的防护知识,通过线上平台,大学举办了多场公益讲座,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解读中医药抗疫原理,消除公众疑虑,增强了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在教育方面,大学将抗疫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技能,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预检分诊、数据录入等工作,锤炼了实践能力,这种“立德树人”的举措,传承了中医药文化,激发了新一代中医人的使命感。
国际协作援助,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 天津中医药大学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大学与海外高校和机构联合举办线上研讨会,分享中医药诊疗经验,如向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提供中药方案和远程会诊,大学还编译了多语种抗疫手册,推广针灸、八段锦等传统疗法,助力全球康复,张伯礼院士在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医药是世界的财富”,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通过这些努力,天津中医药大学不仅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还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抗疫实践,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生动缩影,从临床到科研,从国内到国际,大学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以创新精神推动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深化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不竭动力,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中医药在抗疫中焕发新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这场抗疫斗争,不仅检验了大学的实力,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