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上报是行动的起点,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交通枢纽,山东省在新冠疫情期间所构建和运行的疫情上报体系,不仅是一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战检验,更是一张展现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数字答卷”,这套体系以其“精准”与“高效”的核心特质,为守护亿万齐鲁儿女的健康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信息防线。
顶层设计先行,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报告网络
山东省疫情上报工作的首要特点是强大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疫情初期,山东便迅速激活了由省委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指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这一机制确保了疫情信息上报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 横向协同: 打破了部门壁垒,疾控中心、医疗机构、海关、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之间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共享与通报机制,发热门诊的监测数据、药店的退烧药销售情况、交通卡口的异常人员信息等,都能通过信息平台迅速汇集到指挥中心,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的转变。
- 纵向贯通: 建立了从村(居)社区、乡镇(街道)卫生院、县(区)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直至省级疾控中心的五级垂直报告网络,基层网格员和家庭医生成为“前哨侦察兵”,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通过专用信息系统直报,确保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触达决策层,避免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和延误。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化、自动化”的报告流程
传统的人工填报、电话传真方式已无法应对海量疫情信息,山东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上报流程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智慧化”的上报系统。
- 直报系统高效运转: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山东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全覆盖,医生在诊断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必须依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网络直报,系统会自动进行逻辑校验,减少了人为错误。
- 大数据助力精准溯源: 在流调溯源环节,山东充分利用通信大数据、支付记录、交通行程数据等,快速勾勒出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并通过系统一键生成流调报告,极大提升了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科技+流调”的模式,使得疫情传播链条得以被快速锁定和切断。
- 信息平台整合发布: 省级统一的疫情发布平台,如“山东电子健康通行码”后台、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不仅面向公众发布信息,其背后也是内部数据上报、分析和决策支持的集成体现,每日新增病例、风险区域调整等信息,都源于底层上报数据的精准汇总与智能分析。
依法依规,坚守“及时、准确、透明”的报告原则
疫情上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和纪律问题,山东省严格遵循《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疫情报告的责任主体、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
- 强调“及时性”: 对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上报时限作出了严格规定,确保一旦发现疫情,能在黄金处置期内启动应急响应。
- 确保“准确性”: 建立了层层审核机制,对上报的病例信息、流调报告等进行复核,严防误报、错报,通过多源头数据交叉验证,提升数据的可靠性。
- 推动“透明度”: 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山东省坚持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这种开放的态度,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赢得了民众对防控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挤压了谣言滋生的空间。
挑战与展望:从“战时”机制到“平时”能力的转化
尽管山东省的疫情上报体系在实战中表现卓越,但也面临着诸如基层人员长期疲劳作战、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面对新发变异毒株的快速响应能力需持续提升等挑战。
展望未来,山东省的疫情上报体系应着眼于“平战结合”,将疫情期间积累的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标准与协议,打破“数据孤岛”。 二是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储备,确保上报网络的“神经末梢”始终保持灵敏。 三是探索人工智能在疫情早期预警、风险研判中的应用,实现从“被动上报”到“主动预测”的升级。
山东省的疫情上报体系,是其在特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它以其周密的网络设计、先进的技术应用和严格的制度保障,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这套体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仅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风险提供了坚实的应对基础,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山东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