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城而过,铁桥巍然屹立,这座被誉为“丝路金城”的西北重镇——兰州,曾在2022年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疫情考验,面对病毒的突袭,兰州以科学防控为盾、以全民同心为矛,在黄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战“疫”行动,从迅速响应的应急机制到细致入微的社区服务,从核酸检测的高效组织到物资保障的精准调配,兰州的疫情防控实践,成为一座城市韧性生长的生动注脚。
科学精准:以“快、严、实”筑牢防控屏障
疫情初期,兰州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大数据溯源和网格化管理,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风险区域,全市按照“分区施策”原则,对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推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避免“一刀切”对民生造成过度影响。
在核酸检测环节,兰州创新采用“固定采样点+流动采样队”模式,在社区、企业、校园设立临时检测点,并为老人、幼儿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健康码+行程卡”双码核验,实现人员流动的精准追踪,值得一提的是,兰州还引入无人机消杀技术,对重点区域进行高空作业,最大限度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全民同心:平凡英雄筑起“人间烟火”防线
疫情防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民的战役,在兰州,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医护人员构成了战“疫”中最动人的风景线,七里河区某社区书记连续20天驻守岗位,组织居民核酸采样、协调物资配送;城关区一名退休医生主动请缨,在寒风中为排队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这些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了金城的寒冬。
兰州民众的配合与包容同样令人动容,牛肉面馆暂停堂食后,店主将热汤面打包送至隔离小区;艺术家创作剪纸、泥塑等非遗作品,为抗疫注入文化力量;中小学生用画笔记录“白衣天使”的身影,传递着稚嫩却坚定的谢意。
民生保障:守护“菜篮子”与“药罐子”的温度
疫情期间,兰州建立“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保供体系,整合超市、电商、社区便利店资源,确保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物资不断档,针对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社区网格员收集信息后统一代购,医院开通互联网问诊通道,实现“云处方”送药上门。
兰州还注重心理疏导服务,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织专家通过直播讲座缓解民众焦虑,一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黄河水不会倒流,兰州人也不会被困难吓倒,疫情下的彼此扶持,让这座城市更有人情味。”
反思与展望:从应急到常态的智慧升级
经历多轮疫情冲击,兰州逐渐总结出“平战结合”的防控经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核酸检测和流调能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利用智慧平台实现疫情预警、资源调度和民生服务的协同联动。
兰州计划将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社区治理模式固化下来,例如志愿者积分激励制度、邻里互助网格体系等,使其成为城市韧性的长期支撑,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疫情暴露了脆弱,也激发了变革,兰州的实践证明,守护人民健康与城市发展从来不是单选题。”
疫情下的兰州,既是西北地区防控攻坚的缩影,也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样本,从黄河岸边的坚守到街头巷尾的温情,从迅速扑灭局部疫情到统筹经济社会运行,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初心,当中山桥再次迎来游人如织,当牛肉面馆重新飘起香气,金城的故事将继续在时代长河中流淌——坚韧、包容、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