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海拔3650米的拉萨古城也未能幸免,这座素有“日光城”美誉的雪域圣地,在2022年夏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拉萨展现出的不仅是科学的防疫措施,更是一种源自高原的坚韧与信仰的力量。
八月的拉萨,本应是游客如织的季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布达拉宫广场骤然安静,大昭寺前的转经人流暂时消散,这座习惯了喧嚣的古城,第一次如此寂静,但寂静不等于停滞,在拉萨的街巷里,一场关乎生命的守护正在悄然展开。
在拉萨的方舱医院里,来自江苏的援藏医生王磊第一次体验了在高原穿戴防护服的不易。“每走一步都像负重二十斤,说几句话就喘不上气。”他在日记中写道,但比身体不适更让他触动的是,一位康复出院的藏族老阿妈悄悄塞给他的哈达。“那洁白的哈达,比任何奖项都珍贵。”这种跨越民族的情感交融,成为拉萨抗疫中最温暖的画面。
疫情下的拉萨,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奇妙的融合,在堆龙德庆区的一个隔离点,藏族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视频带领隔离人员学习“宣舞”,这种有着千年历史的舞蹈,成为舒缓焦虑的良药,而在城关区的某个社区,网格长次仁旺堆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狭窄的巷弄中,不仅为居民送去生活物资,还捎去从大昭寺请来的护身符。“科学防疫很重要,但心灵的慰藉同样不可或缺。”次仁旺堆说。
更令人动容的是,拉萨的宗教界积极参与到抗疫中,哲蚌寺、色拉寺等寺庙纷纷腾出房舍作为临时隔离点,僧人们还自发组织为信众提供心理疏导,一位高僧在短视频中说道:“佛法教我们面对无常,此刻闭门静修,亦是功德。”这种将宗教信仰与科学防疫相结合的智慧,展现了拉萨独特的抗疫哲学。
疫情期间,拉萨的社区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自组织能力,在以藏族居民为主的团结新村,村民们自发成立“邻里互助组”,通过微信群统计各户需求,轮流采购物资,年轻人为独居老人配送糌粑和酥油茶,保留着传统的互助精神,而在以汉族居民为主的某小区,业委会组织志愿者每天两次测量体温,严格消杀,科学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拉萨的学校在疫情期间也展现出创新的一面,拉萨中学的数学老师旦增,为了让学生不掉队,每天骑着摩托车到信号较好的山顶,为学生直播授课。“看着屏幕上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再难也值得。”他说,这种师者仁心,照亮了疫情中的教育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拉萨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在布达拉宫金顶上,当八廓街重新响起转经筒的声音,人们感慨万千,这场疫情,让拉萨付出了代价,也让这座古城收获了成长,它证明,在高原极端环境下,科学的防疫措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拉萨经验”。
疫情终将过去,但拉萨在这场考验中展现出的坚韧、包容与智慧,将永远铭刻在这片高原上,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再次涌入拉萨,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雪山下的圣城,更是一座经历过洗礼而更加坚强的城市,生命因信仰而高贵,因互助而温暖,因坚韧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