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科技 羊城疫波下的青春归途,广州大学生的特殊寒假与时代烙印

羊城疫波下的青春归途,广州大学生的特殊寒假与时代烙印

2022年末的广州,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弹,让这座素有“花城”美誉的南方都市陷入了短暂的沉寂,街道上少了往日的车水马龙,校园里不见了熙攘的人群,而最牵动人心的,是数以万计在广州求学的异地大学生——他们的归乡之路,因疫情而变得曲折非凡,这场疫情下的“特殊放假”,不仅是一次应急管理的考验,更是一代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成长印记。

羊城疫波下的青春归途,广州大学生的特殊寒假与时代烙印

疫云压城:校园从开放到封闭的骤变

广州高校林立,仅大学城就容纳了近二十万学生,疫情初期,各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线下授课转为云端课堂,图书馆与体育馆限流关闭,外卖与快递被统一管理……原本开放包容的大学校园,一夜之间成了“防疫堡垒”,许多学生回忆道:“前一天还在课堂小组讨论,第二天就收到宿舍楼管控通知。”这种骤变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更是心理的震荡——期末考试能否如期举行?假期返乡是否受阻?未知的焦虑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归途多艰:政策、核酸与“千里转运”

随着疫情发展,广州各高校陆续调整放假安排,但学生返乡需面临多重关卡,首先是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复杂申报流程”的离校审批:学生需提交核酸检测报告、家乡接收证明、行程报备表等多项材料,一名中山大学学生苦笑道:“为了凑齐材料,我打了三十多通电话,加了八个政务微信群。”

更艰难的是交通问题,为防止途中感染,许多高校组织“点对点”转运:华南理工大学包下高铁专列,暨南大学协调机场绿色通道,广州大学甚至出动大巴车队将学生直接送至省内各县市,这些举措背后,是无数教职工通宵达旦的调度协调,一位跟车辅导员在朋友圈写道:“凌晨三点还在核对名单,看到学生安全到家报备的消息,觉得一切都值了。”

留守学子:异乡冬夜里的温暖守望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顺利返乡,部分处于封控区的中高风险学生,或因家乡防疫政策限制无法返回的学生,成了“留守一族”,学校为他们组织了特殊的“抗疫春节”:广外食堂推出免费盆菜宴,华师心理咨询室开通24小时热线,美院学生在宿舍楼发起“阳台灯光秀”……这些温暖举措背后,是高校对特殊时期人文关怀的探索。

来自湖北的小陈选择留在华工实验室:“每天和导师云端讨论数据,宿管阿姨常给我送水果,这个不能团聚的冬天,反而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共克时艰’的含义。”

疫情镜像:青年成长与时代反思

这场特殊的放假经历,正悄然改变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许多学生自发成为抗疫志愿者:广医学生协助核酸采样,广财学生开发返乡信息共享平台,广美学生绘制防疫科普漫画……他们在危机中从“被保护者”转变为“守护者”。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知,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感慨:“曾经觉得‘非必要不返乡’是句空话,但看到医护人员彻夜采样的身影,突然明白了何为责任。”这种成长,或许比课堂知识更为珍贵。

后疫情时代:教育生态的变革启示

广州高校此次应对疫情放假的做法,也为未来高等教育提供了启示,一是数字化管理的深化,多校开发的“健康打卡—离校审批—行程追踪”一体化系统,或许将成为校园常态;二是高校应急体系的完善,从物资储备到心理干预,需要建立更科学的长效机制;三是教育公平的维护,如何保障贫困学生的返乡成本、留守学生的学业进度,仍是待解之题。



当广州塔的灯光再次点亮珠江两岸,当返校学子带着行李重新踏入校门,这段特殊岁月终将成为历史,但疫情下的这次放假,早已超越事件本身——它是中国青年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集体叙事,是高校与社会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代人在困境中淬炼出的精神底色,正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错失了说走就走的自由,却学会了在不确定中坚守希望,这份独特的青春记忆,名为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keji/10420.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02045610175935217081712.jpg

福建省疫情情况报告,浙江省的最新动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