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封闭了吗?”——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无数人的困惑与关切,当朋友问起我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简单的“是”或“否”都无法准确描述香港的真实状况,这座城市的状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香港的“封闭”表象
不可否认,疫情三年间,香港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对封闭的时期,严格的入境检疫、社交距离措施、航班缩减,让这座曾经24小时不间断的国际枢纽放缓了脚步,铜锣湾喧闹的街头曾一度寂静,兰桂坊的酒杯碰撞声也微弱了许多。
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机场客运量仅为疫情前的16%,访港旅客人数跌至历史冰点,那些年,香港确实“封闭”了——这是基于公共卫生考量的必要之策。
但这是否意味着香港就此一蹶不振,沦为一座封闭之城?
“封闭”背后的开放本质
细察香港的基因,你会发现其开放的本色从未改变。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普通法体系、资金自由流动、简单低税制、联系汇率制度——这些支撑香港国际地位的基石完好无损,2023年全面复常后,香港迅速重启:机场重现人潮,金融市场活跃如初,国际会议和展览排满日程。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封闭”与“开放”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即使在最严格的防疫期间,香港的金融市场依然全面开放,国际资金照常进出,港股通交易从未中断,这种“物理空间的有限封闭”与“经济体系的持续开放”并存的状态,恰恰展现了香港的韧性。
香港的双重角色: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
理解香港是否封闭,需要看清其扮演的双重角色。
对中国内地而言,香港始终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从引进外资的窗口,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再到如今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香港的对内开放程度实际上在不断提升。“北上南下”的双向流动日益频繁,香港与内地的融合深度远超以往。
对世界而言,香港依然是那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都会,外国商会调查显示,超过90%的国际企业仍将香港作为区域总部或办事处,尽管有部分外媒唱衰香港的国际地位,但资本和企业的实际行为最能说明问题——香港的开放底色未变。
数字不会说谎:香港开放度的硬指标
衡量一座城市的开放程度,有几个关键指标:
金融开放度: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亚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2023年,香港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万亿港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境外。
贸易开放度:香港是全球第八大商品贸易经济体,2023年商品贸易总额达8万亿港元,这座城市的贸易网络连接全球,从未中断。
人员流动:全面通关后,访港旅客数量稳步回升,2024年上半年已恢复至疫情前七成水平,香港国际机场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和重要的客运枢纽。
法治环境:香港继续沿用与国际接轨的普通法系,2023年法律枢纽新增多家国际法律机构落户,司法独立和法治精神依然是香港的核心价值。
这些硬指标告诉我们,香港的开放根基依然牢固。
香港的未来:在变革中持续开放
当下的香港,确实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从金融到创科,从文化到生活,这座城市正在寻找新的定位和平衡,但这种转型并非走向封闭,而是在新形势下探索更可持续的开放模式。
香港的开放,不再是简单地“向外敞开大门”,而是构建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开放体系:发展创新科技,巩固金融中心地位,深化与内地合作,拓展东盟和中东市场——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而非单一维度的开放。
回到最初的问题:“香港封闭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香港没有封闭,它只是在适应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这座城市的灵魂依然是开放与包容,它的脉搏依然与全球同步跳动。
如果你站在维多利亚港畔,看着货轮穿梭、霓虹闪烁,你会明白——香港的开放,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不会因暂时的风雨而改变,它或许会调整开放的姿态和方式,但其作为国际枢纽的核心价值历久弥新。
香港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封闭与开放的二选一,而是关于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开放本质的智慧,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开放,不是无条件的门户洞开,而是在风云变幻中依然保持连接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当有人再问“香港封闭了吗”,我们可以自信地回答:香港依然开放,并将以更成熟、更多元的姿态,继续书写其国际都会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