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卫健委官网发布最新疫情周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全区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均为境外输入),现有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人数降至疫情以来最低水平,这份看似常规的通报背后,折射出这个西北省份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平衡中探索的独特路径。
疫情数据背后的防控体系升级
2022年以来,宁夏建立了"双线并轨"的疫情监测体系,在常规核酸检测基础上,创新性引入废水病毒监测技术,在银川、吴忠等重点城市设立28个监测点,每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水样进行病毒追踪,这项由宁夏疾控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技术,已成功预警3起潜在传播风险,使防控关口平均前移5.2天。

宁夏依托"数字抗疫"平台实现了多源数据融合,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数据、药店退烧药销售数据、学校晨检异常数据等17类监测指标,全部接入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平台,当任何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信号,启动流调溯源机制,这种多维监测体系使宁夏在周边省份发生疫情时,总能第一时间筑起防护屏障。
民族地区防控的特色实践
作为回族人口占比超过36%的自治区,宁夏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尊重民族习俗,在斋月期间,各地清真寺实行"预约礼拜"制度,通过分时段、限流量的方式既满足信众需求,又避免聚集风险,吴忠市创新推出的"移动礼拜空间",将废弃公交车改造为临时礼拜点,分散人流压力的做法得到国家民委的专项推广。
针对农村地区防控难点,宁夏建立"村医+网格员"双岗责任制,全区2276个行政村均配备智能体温监测设备,村医每日通过手持终端上传重点人群健康数据,固原市还组建了"摩托车防疫队",为分散居住的农户提供上门核酸采样服务,这种"移动的防疫哨点"有效解决了最后十公里的防控难题。

经济民生与疫情防控的平衡艺术
在严守疫情防线的同时,宁夏精准施策保经济促民生,今年推出的"纾困解难24条"政策中,专门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补贴,对餐饮、旅游等特困行业给予每户3000-5000元防疫物资补贴,全区累计发放防疫补贴1.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7万家。
为保障物流畅通,宁夏创新建立"双通道"查验机制,在省界查验点设置农产品绿色通道,对运输生鲜农产品的车辆实行"快速查验、优先通行",中卫市的硒砂瓜、银川的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得以持续供应全国市场,这套保通保畅机制使宁夏疫情期间农产品外运量同比反增13.7%。
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建设
疫情常态化防控倒逼宁夏加速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投资14.5亿元建设的自治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将于年底投入使用,该项目集成负压病房、P3实验室、应急物资储备等多项功能,全区新建改建发热门诊47个,每个县区至少配备2个标准化发热门诊。

人才队伍建设同步加强,宁夏实施"公卫人才培优计划",三年内定向培养300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新鲜血液,目前全区乡镇卫生院公卫医师配备率已达100%,较疫情前提升42个百分点。
疫情信息发布的透明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宁夏疫情报告发布机制持续优化,从最初的每周通报,到现在的"每日更新+每周分析"模式,信息透明度显著提升,自治区卫健委官网开设疫情防控专栏,不仅公布病例数据,还详细解读防控政策调整依据,这种"数据+解读"的双轨发布模式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同时建立舆情响应机制,对群众关心的防疫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在24小时内进行权威回应,近期针对"核酸检测频率调整""疫苗接种禁忌症"等热点话题,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开展科普宣讲37场次,有效消除了公众疑虑。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演变,宁夏的疫情防控依然面临挑战,但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充满人文关怀的实施方式,以及持续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这个西北省份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地域特色的疫情应对之路,其背后体现的,不仅是防疫技术的进步,更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正如自治区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所言:"疫情防控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