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面镜子,照出城市的治理水平,也照出人间冷暖,过去几年,中国多个超大城市先后迎战新冠疫情,其中广州和上海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两座城市风格迥异,却在疫情防控中各自展现出独特的力量与温度。
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自古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压力巨大,每当疫情来袭,广州总是以快制快,迅速响应,还记得去年Delta变异株首次在国内出现时,广州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精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全市范围内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在高温酷暑中坚守岗位,市民有序排队配合检测,展现出极高的公民素质,广州的疫情防控,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沉稳果断,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相比之下,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则展现出另一种防控风格,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疫情防控中更加注重精准化、最小化影响经济社会运行,在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期间,上海推出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市划分为无数个网格,一旦发现疫情,只管控特定网格,而非整个区域,这种模式虽然对管理精度要求极高,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上海的疫情防控,像一位精巧的工匠,细致入微,追求精准与效率的平衡。
两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各有创新,广州首创的“黄码”制度,对风险人群进行精准标识与管理;上海开发的“随申码”系统,实现了疫情防控与便民服务的完美结合,这些创新不仅为本地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民生保障方面,两座城市都展现出大城担当,广州建立的生活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封控区内居民生活无忧;上海组建的配药送药队伍,解决封控期间居民的用药需求,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体现了两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疫情防控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在这两座城市,我们看到了无数志愿者挺身而出,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有退休老人主动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有年轻人利用专业技能开发便民小程序,有商家免费为防疫人员提供餐食……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经过艰苦努力,广州和上海都成功控制住了一波又一波疫情,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座城市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疫情防控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因地制宜、因时施策;没有万能模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病毒还在变异,疫情防控远未到可以松劲的时候,广州、上海等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才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只有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福祉。
疫情终将过去,但两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创新勇气,将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推动城市迈向更美好未来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