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1月中旬以来,广州疫情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本轮疫情与以往有所不同,呈现出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主要涉及海珠、天河、番禺等区域,据广州市卫健委最新通报,近日新增感染者数量虽有所上升,但绝大部分在隔离管控或高风险区域内发现,社会面传播风险总体可控。
疫情最新数据与特点
截至11月25日24时,广州当日新增本土感染者7620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占绝大多数,海珠区仍是本轮疫情的中心区域,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凤阳街、南洲街等城中村地带,人口密集、空间狭窄的环境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天河、番禺、白云等区也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
与年初的奥密克戎BA.2变异株相比,本轮疫情主要流行毒株为BF.7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专家分析指出,BF.7的基本再生数(R0)可达10-12,意味着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可传染10-12人,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精准防控策略的升级应用
面对复杂疫情,广州没有选择“一刀切”的全城静默,而是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推行“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策略:
分级分类管控:将风险区域精确划分到楼栋、单元,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目前全市共有高风险区100余个,均实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理。
核酸检测优化: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而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精准筛查,同时设置便民核酸点,满足市民“愿检尽检”需求。

流调溯源提速:组建超过2000人的流调队伍,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平均流调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4-6小时,快速锁定风险点位和人群。
物资保障强化: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物资供应体系,组织多家大型商超、电商平台保障封控区供应,设立临时供应点,确保生活物资充足。
方舱医院建设与医疗资源准备
为应对可能增加的医疗需求,广州加快方舱医院建设,目前已在琶洲会展中心、黄埔体育中心等地改建方舱医院,总床位超过8万张,配备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近万人,这些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有效缓解了定点医院的压力。
广州加强医疗资源统筹,指定多家三甲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重点保障重症患者和特殊人群(孕产妇、老人、儿童等)的医疗需求,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市民生活与新常态
疫情下的广州,市民生活呈现出新特点:
线上办公成为主流:多家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启动居家办公机制,写字楼到岗率明显下降。

采购方式变化: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激增,部分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200%以上,社区团购模式重新活跃。
防疫意识提高:公共场所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已成为市民自觉行为,疫苗接种率持续提升,尤其是老年人接种率明显提高。
心态更加理性:经过多次疫情考验,广州市民对疫情防控措施的理解度和配合度提高,恐慌性抢购等现象减少。
专家解读与未来展望
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当前疫情仍处于发展期,但由于防控措施及时到位,预计在未来一周内可能出现拐点,专家同时提醒,随着冬季来临,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市民需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完成疫苗接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陆家海认为:“广州的精准防控模式为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生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广州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精准防控的策略正在接受考验,这座拥有18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正在用科学和智慧应对挑战,用速度和温度保护生命,每一次疫情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而广州正在交出一份具有特色的答卷。
疫情终将过去,而广州在疫情防控中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位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都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羊城早日恢复往日的活力与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