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门口,一位母亲隔着栏杆将家乡特产递给里面的孩子,两人相距五米,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这样的场景,在疫情期间的南京各高校门口屡见不鲜,疫情三年,南京高校的大门时开时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象牙塔内外的双向隔离。
政策演变:从自由出入到严格封闭
疫情初期,南京高校普遍实行封闭管理,校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2020年2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发布通知,明确“非本校师生不得入校”,这一政策的初衷十分明确——高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疫情变化,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21年下半年,当疫情相对平稳时,部分高校曾短暂放宽限制,校外人员可通过预约或登记进入校园,但好景不长,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让高校再次收紧政策,2022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发布通知,明确“严禁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校园”,这种时紧时松的政策变化,反映了高校在疫情防控与开放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
封闭管理的现实困境
封闭管理虽然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却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教学科研首当其冲——校外专家无法入校交流,学术会议被迫取消或转为线上,校园内昔日的学术氛围大打折扣,一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坦言:“两年没开过像样的线下学术会议了,学术碰撞少了很多。”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封闭的校园环境导致学生活动空间受限,社交圈子缩小,焦虑、抑郁情绪普遍上升,东南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统计显示,2021年咨询量比疫情前增加了40%,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最怀念的是疫情前能自由出入校园的日子。
教职工则面临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每天穿梭于家庭与校园之间,却要接受比普通人更频繁的核酸检测和更严格的行踪管理,一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辅导员苦笑道:“我们成了社会上最‘安全’的群体,但也可能是最‘封闭’的群体。”
特殊时期的特殊通道
尽管政策严格,但高校并非铁板一块,在特殊情况下,各校都设立了“特殊通道”,毕业生求职、学生就医、重要科研合作等,都可以通过申请获批后出入校园,南京邮电大学开发了一套线上审批系统,教职工和学生通过手机APP即可提交出入申请,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更为人性化的是,各高校在重要节点也会适当放宽政策,毕业季,南京林业大学允许毕业生邀请 limited 数量的亲友入校参加典礼,虽然需要提前报备并持有核酸证明,但已经让许多学生感激不已,这些微小的开口,在严格的政策中透出一丝温暖。
技术赋能下的校园管理
疫情防控也催生了高校管理方式的革新,南京各高校普遍引入了健康打卡系统、行程追踪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门安装了智能闸机,可同时验证身份信息、健康码和体温,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压力,但也引发了隐私保护的担忧,如何在公共卫生安全与个人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南京高校的封闭管理政策正在逐步调整,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多所高校开始允许校友和 limited 校外人员预约入校,但这并非简单地回到疫情前,而是进入了一种“有序开放”的新模式。
疫情给高校管理带来了深刻启示:完全的封闭不可取,但完全的自由也存在风险,高校可能需要建立更加弹性化的管理机制,在常态下保持开放,在应急时快速转换。
南京高校的疫情防控是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那道校门,不仅关乎公共卫生安全,更关乎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本质上是开放的,它需要与社会的血液相互流通;但在特殊时期,必要的保护也不可或缺,如何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场疫情给所有高校管理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当疫情最终成为历史,我们回望这段特殊岁月,或许会感谢那些在两难中寻找最优解的人们,他们用智慧和担当,在非常时期守护了象牙塔的安宁,也为未来应对类似危机积累了宝贵经验,南京高校的校门故事,终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