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和全民参与,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从疫情初期的应急响应到常态化防控,再到动态清零的实践,山西的防疫策略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科学防控: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
山西地形复杂,既有城市密集区,也有偏远山区,人口流动频繁,面对疫情,山西充分发挥“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结合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实现风险区域分级分类管控,在太原、大同等重点城市,通过“场所码+行程卡”双核验,精准追踪密接人员;在农村地区,利用“村医+村干部”双网融合,确保防控无死角,山西还依托能源产业优势,快速搭建应急物资供应链,保障口罩、防护服等医疗资源足量供应。
在核酸检测方面,山西创新推出“移动检测车+固定采样点”模式,在矿区、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开展上门服务,确保“应检尽检”,2022年晋中市疫情突发时,24小时内完成百万级人口筛查,充分展现了应急响应的高效性。
科技赋能:数字抗疫的山西智慧
山西将科技作为防疫的重要支撑,率先开发“三晋通”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健康码、疫苗接种、核酸报告等功能,实现“一码通行”,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疫情数据,预测风险趋势,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通过模拟病毒传播路径,山西提前对高风险行业(如煤炭运输、旅游景区)实施闭环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链。
在疫苗接种中,山西通过数字化台账精准摸排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组织“流动接种队”深入社区,全省全程接种率超92%,居全国前列,科技不仅提升了防控效率,更减少了社会运行成本。
全民共治:基层力量筑牢防疫网络
山西的防疫成果离不开全民参与,社区志愿者、党员先锋队、企业义工组成“防疫共同体”,承担物资配送、政策宣传、心理疏导等工作,在运城市盐湖区,居民自发组建“邻里守望群”,协助隔离家庭解决生活难题;在吕梁山区,村民用方言录制防疫口诀,通过“大喇叭”传播,让防控知识深入人心。
山西注重人文关怀,对隔离人员提供“暖心包”(含常用药品、书籍等),并开设24小时心理热线,这种“硬核防控+柔性服务”的模式,既守住了安全底线,也凝聚了社会共识。
挑战与启示:常态化防控下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山西防疫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局部疫情反复对经济特别是旅游业造成冲击,部分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此,山西推出纾困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消费券发放等方式提振市场活力,同时探索“防疫+产业”融合路径,如开展“云游山西”线上文旅活动,减少疫情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山西的经验表明,疫情防控需兼顾安全与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动态清零,另一方面需优化措施减少社会成本,山西可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并将数字抗疫经验应用于其他应急领域。
山西的防疫实践,是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从黄河沿岸到太行山下,每一个精准的决策、每一次科技的创新、每一份民众的奉献,共同铸就了“三晋防线”,这份经验不仅为后续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供范本,更彰显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山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