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新冠疫情形势的持续演变与病毒特性的变化,科学精准、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已成为各地管理常态,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在综合研判当前疫情态势和上级指导精神的基础上,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与指引,这些措施旨在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全市人民构建更为坚实可靠的健康屏障。
坚持常态化监测,强化预警响应能力
合肥市最新要求的核心之一,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体系,这并非意味着防控强度的简单放松,而是将工作重心转向更科学、更灵敏的早期发现机制。
- 重点场所与人群监测: 合肥市将继续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开展常态化健康监测和症状筛查,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急诊、呼吸科等科室的就诊患者,以及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如快递、物流、公共交通司乘人员等)按规定开展必要的核酸检测或抗原筛查,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苗头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并处置。
- 病毒变异监测: 合肥市将加强对本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评估其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化,为后续疫苗策略和药物储备提供科学依据。
- 多渠道监测预警: 整合利用医疗机构报告、社区排查、药店购药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等多渠道信息,构建更为灵敏的预警触发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响应迅速。
推进精准化防控,优化调整管控措施
在精准防控方面,合肥市的新要求体现了“该管住的坚决管住,该放开的科学放开”的原则。
- 优化隔离方式: 根据国家最新方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进行强制集中隔离,而是根据病情采取居家自我照护或入院治疗的方式,强调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保障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医疗需求。
- 调整核酸检测策略: 合肥市不再组织大规模区域全员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聚焦于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重点机构人员,以及来自高风险区域的人员,鼓励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各核酸检测点将进行优化布局,满足市民的检测需求,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方便市民进行自我健康监测。
- 规范场所管理: 各类公共场所、经营场所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除特殊场所(如医疗机构、养老院等)外,其他场所一般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但进入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 加强疫苗接种: 合肥市持续强调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降低死亡率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快推进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工作,通过设立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接种便利性,全力构筑全民免疫屏障。
强化医疗资源储备,保障就医渠道畅通
面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合肥市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持续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能力建设。
- 分级诊疗体系: 完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所有患者,无论是否感染新冠,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 药品物资储备: 动态监测相关治疗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物资的库存和消耗情况,确保储备充足,供应稳定。
- 重症救治能力: 加强ICU床位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对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例的识别、诊断和救治水平。
压实“四方责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合肥市要求进一步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负起监管指导责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防控机制,每位市民则要继续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最新指引中,合肥市大力倡导公民养成并坚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包括: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经常开窗通风、注意咳嗽礼仪;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或居家休养,避免带病上班、上学。
合肥市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是适应疫情新阶段、回应民众新期待的必然之举,它标志着合肥市的防疫工作进入了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新阶段,这既不是完全的“躺平”,也不是过去的“一刀切”,而是在积累了丰富抗疫经验后,采取的更为理性、务实、高效的策略,全市上下需准确理解并共同遵守这些新要求,携手并肩,共同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网,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稳步推动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守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和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