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不断因时因势进行调整与优化,作为安徽省省会及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持续完善和更新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致力于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与维护社会经济正常秩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当前,合肥市的防控体系已进入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常态化阶段,其最新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常态化监测预警,筑牢“早发现”防线
合肥市将监测预警视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构建了多维度的监测网络。
- 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呼吸科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以及从事冷链、口岸、隔离场所、公共交通、快递外卖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继续严格执行定期核酸检测制度,确保“应检尽检”,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 环境监测不松懈:定期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冷链物流仓库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样本采集和核酸检测,评估环境安全状况。
- 多渠道预警触发: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药店、学校、社区等“哨点”作用,密切关注发热、咳嗽、咽痛等疑似症状人员的就诊和购药情况,确保一旦出现异常苗头,能够迅速响应,快速流调,精准锁定风险源。
优化来(返)肥人员管理,体现精准与温度
针对人员流动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合肥市采取了分类、精准的管理措施。
- 提前报备与信息核验:倡导所有来(返)肥人员通过“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公众号或皖事通APP等官方渠道,提前进行线上信息登记报备,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交通卡口,严格落实健康码(安康码)、行程卡查验,并可能根据疫情风险等级进行核酸“落地检”。
- 风险等级差异化管控:对于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的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及省级要求,实施相应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等措施,对于低风险地区来(返)肥人员,在完成“落地检”并持有规定时限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通常可有序流动,不再设置普遍性的隔离或限制。
- 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压实社区(村)防控责任,对纳入居家健康监测等管理范围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确保管控措施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强化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守住关键环节
各类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是防控的重点。
-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餐饮机构、文体娱乐场所、旅游景区、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必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执行“扫码(安康码+行程卡)、测温、戴口罩、通风消毒、限流错峰”等基本防控措施。
- 特殊场所闭环管理:对养老院、福利院、监所等重点机构,继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严防输入,对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强化院感防控。
- 大型活动审慎举办:坚持“非必要不举办、能线上不线下”的原则,对确需举办的会议、培训、会展、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严密的疫情防控方案,并报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或备案。
推进疫苗接种与健康宣教,构建免疫屏障与健康共识
- 持续优化接种服务:合肥市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针(第三剂、第四剂)的接种,重点提高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接种覆盖率,通过设立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接种服务。
- 加强科普宣传引导:通过官方媒体、社区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最新政策解读以及个人防护要点,引导市民自觉履行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快速响应
合肥市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储备充足的隔离房间、医疗物资和流调溯源、核酸采样检测队伍,一旦发生本土疫情,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快、准、严、实、细”的要求,迅速开展流调溯源、风险区域划定、核酸检测、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等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传播。
合肥市现行的新冠疫情最新防控政策,是“动态清零”总方针在地方层面的生动实践和具体细化,它不再追求“一刀切”的全面封锁,而是更加注重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这套政策体系的核心在于“精准”与“常态”,既通过科学手段有效防范疫情输入和扩散风险,又努力保障城市的有序运行和人民的便利生活,对于每一位市民和来肥人员而言,理解、支持并积极配合这些政策,自觉做好个人防护,是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关键,合肥市仍将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上级指示要求,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持续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