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沈阳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沈阳市多所高校陆续出现确诊病例,数万名大学生被迫在校园内开启封闭隔离生活,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成为沈阳高校学子共同的青春记忆,更折射出中国高校疫情防控的典型样本。
紧急响应:48小时内的校园“静止”
3月15日凌晨,沈阳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全市高校实行封闭管理,在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疫战迅速打响。
“那天早上醒来,发现宿舍楼已经被划为管控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王明回忆,“辅导员在群里通知,所有人原地待命,等待核酸检测。” 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沈阳市30余所高校全部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各校迅速启用备用隔离房间,对密接学生进行转运隔离。
沈阳高校的隔离措施呈现出阶梯式特点:确诊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密接学生安置在校内隔离区或政府统筹的隔离酒店;次密接学生在宿舍隔离;其他学生在宿舍实行封闭管理,这种分层管控体系,既保证了疫情防控的有效性,也最大限度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隔离生活:从慌乱到有序的28天
隔离初期,物资供应成为最大挑战,辽宁大学大二学生李雪描述:“头两天确实有些混乱,饭菜配送不及时,网购也停了。” 然而这种情况很快得到改善,各高校后勤部门与当地超市建立“点对点”供应渠道,学生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从校门到宿舍的“最后一百米”配送网络。
线上教学在隔离期间全面展开,沈阳工业大学教务处长介绍,该校在隔离期间开出在线课程1287门,课程开出率达98.5%,网络拥堵、实践课程受阻等问题也客观存在。“我们机械专业的实验课全部改为虚拟仿真,效果打了折扣。”一名工科学生坦言。
心理关怀成为隔离期间的重要支持,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中国医科大学开发了“抗疫心理自助平台”,通过在线团辅、冥想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沈阳音乐学院学生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用音乐打破隔离的孤寂。
数据背后:沈阳高校隔离全景
根据沈阳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本轮疫情期间,全市高校共隔离学生达8.7万人,其中在校内隔离点观察1.2万人,在宿舍封闭管理7.5万人,共出现确诊病例47例,无症状感染者89例,所有病例均得到及时救治。
在物资保障方面,各高校累计配送餐食超过260万份,发放防疫物资包15万套,组织核酸检测22轮,这些数字背后,是4500名教职工留守校园、32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辛勤付出。
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隔离照护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隔离期间面临着论文答辩和求职的双重压力,沈阳大学为此推出“云端答辩”方案,并联合智联招聘举办“沈阳高校网络招聘周”,提供岗位3.6万个,该校大四学生张琳通过线上面试,成功与一家深圳企业签约:“虽然隔离打乱了计划,但学校的支持让我们顺利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
留学生群体在隔离期间受到特别关照,在沈阳药科大学,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清真食品,还有老师专门用英语解释防疫政策,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隔离启示:高校应急管理的沈阳经验
沈阳高校的隔离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提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十分关键,东北大学在疫情前建设的“智慧后勤平台”在物资调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学生自治组织能有效补充管理力量,各高校志愿者团队在秩序维护、信息传达等方面功不可没;三是人文关怀与疫情防控同等重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才能确保隔离工作顺利推进。
这次隔离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部分高校初期响应不够迅速,隔离条件存在差异;线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就业支持仍需加强,这些都为未来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了改进方向。
28天的隔离生活,对沈阳高校学子而言,是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它让这些年轻人学会了在困境中保持秩序,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隔离中体会守望相助,正如一名学生在隔离日记中写道:“这段日子,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防疫,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当隔离结束,学生们重返教室时,这段经历已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它记录的不仅是疫情防控的沈阳实践,更是一代青年在特殊时期的坚韧与成长,这种在危机中淬炼出的精神力量,或许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