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房产 羊城疫记,大学围墙内外的静默与回响

羊城疫记,大学围墙内外的静默与回响

2022年的春天,广州在一场倒春寒中迎来了新一轮新冠疫情的冲击,这座素有“花城”之誉的南方都市,第一次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将“疫情”与“大学”这两个关键词紧密交织在一起,高校的围墙之内,书声与消杀声交替;象牙塔外,城市的脉搏与防疫的节奏相互碰撞,这段特殊岁月,不仅是广州抗疫史的一页,更成为一代青年与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羊城疫记,大学围墙内外的静默与回响


围城之内:象牙塔的“静”与“动”

当疫情突袭,广州多所高校迅速转入封闭管理状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校园内,往日的熙攘被一种克制的寂静取代,课堂从教室移向云端,图书馆限流开放,食堂里隔板竖立,宿舍楼下的体温检测仪无声闪烁,看似静止的表象下,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动态博弈”。

高校的防疫体系成为城市抗疫的重要支点,每日核酸筛查、物资配送、流调溯源,这些工作由教职工、学生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共同扛起,一名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凌晨三点的校园,灯光下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们仍在奔波,我们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岁月静好,是由无数人的不眠之夜换来的。”

封闭管理虽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也催生了特殊的校园文化,线上艺术节、阳台音乐会、宿舍健身打卡……青年学子用创造力对抗焦虑,在局限中拓展精神的自由,某高校辅导员感慨:“疫情像一堂深刻的公开课,教会了学生责任、互助与忍耐。”


围墙内外:城市的温度与大学的担当

广州高校的防疫并非孤岛作战,大学与城市之间,始终有一条流动的纽带,疫情初期,部分学校出现物资紧张,广州政府联合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将新鲜食材、防疫物资送进校园;社会志愿者协助转运隔离学生,酒店连夜改造为临时宿舍,一位广州大学的教师说:“这座城市从未忘记校园里的孩子们。”

高校亦以知识反哺社会,中山医学院的师生组建流调支援队,华南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加速研发检测试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为涉外防疫提供翻译服务……学术力量成为抗疫的“隐形武器”,更不乏学子主动投身社区服务,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为老人登记健康码,这些年轻的身影,让“大学”二字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疫后沉思:教育本质与未来重构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高等教育的思考却深远而绵长,线上教学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却也暴露了数字鸿沟与情感隔离的问题;封闭管理保障了安全,却引发了关于高校开放性的争论,广州高校在疫情中的实践,或许能为未来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如何平衡安全与自由、虚拟与现实、个体与集体?

更重要的是,疫情让大学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角色,一所高校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危机中能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与思想的灯塔,广州大学城某学院院长在毕业典礼上说:“经历这场考验后,希望你们记住的不是恐惧与抱怨,而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坚守理性与善意。”


木棉花开时,青春正向前

当广州街头木棉再度绽放时,高校的封闭管理逐步解除,校园恢复往日的生机,这段特殊岁月,如同刻在青年成长年轮上的一道印记——它关于失去,也关于获得;关于隔离,也关于联结。

疫情中的广州大学,既是防疫的战场,也是青春的课堂,它让我们看到:无论病毒如何肆虐,知识的力量、城市的温度、青年的担当,终将穿透阴霾,照亮前路,而这段围墙内外的记忆,将成为广州与它的学子们,共同书写的历史注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fangchan/10424.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02050414175935265453568.jpg

重庆疫情控制情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