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数据最新走势:反弹信号显现,防控压力攀升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最新通报,截至10月26日,香港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3,852例,较上周同期上升18%,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占3,721例,输入病例131例,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本土病例连续第三周呈现上升趋势,且病毒有效繁殖率(Rt值)已突破1.2,表明社区传播链正在活跃扩散。
深层次分析显示,当前疫情反弹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奥密克戎BA.5亚系毒株占比已升至总病例的92%,其免疫逃逸能力较强,导致部分已接种疫苗者出现突破性感染;二是近期社会活动频次增加,如金融论坛、国际七人榄球赛等大型活动聚集性风险未完全消除,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指出,若Rt值持续高于1,单日病例数或于11月中旬突破5,000例关口。
医疗资源承压情况:重症床位使用率逼近警戒线
随着病例数上升,公立医院负荷备受关注,医管局数据显示,目前住院确诊患者增至1,243人,其中危重症病例46例,需使用呼吸机患者较上月增加30%,伊利沙伯医院及玛嘉烈医院的内科病房使用率已接近90%,部分非紧急手术需延期,为应对潜在冲击,医管局已启动第二阶段病床调动计划,将隔离病床增至4,500张,并加快将轻症患者分流至指定诊所及社区隔离设施。
香港的疫苗接种率成为关键缓冲屏障,截至10月25日,12岁以上人群第三剂疫苗覆盖率已达83%,但80岁以上长者第三针接种率仅为52%,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强调,高龄群体仍是重症高风险人群,需通过加强针和抗病毒药物双轨策略降低死亡率。
防疫政策调整动态:海外入境放宽,通关筹备引热议
特区政府近日宣布优化入境检疫安排:自10月27日起,海外及台湾地区抵港人士的隔离要求从“3+4”改为“0+3”(即无需酒店隔离,仅3天医学监测),并取消登机前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要求,此举旨在平衡经济活力与疫情防控,但卫生专家提醒需警惕输入病例引发的社区传播风险。
香港与内地通关进展再度成为焦点,特首李家超表示,正与内地部门探讨逆向隔离方案(即赴内地前先在港完成隔离),并已提交强化风险管理建议,内地疫情多点散发或使磋商进程放缓,短期内实现免隔离通关的可能性较低。
秋冬疫情趋势预测:或现双峰波动,长效防控需多措并举
港大公共卫生学院模型预测,香港秋冬疫情可能呈现“双峰”特征:11月将出现第一波小幅高峰,而2023年1月农历新年期间或因人群流动引发第二波更大规模传播,若要避免医疗系统崩溃,需将长者疫苗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并扩大二价疫苗接种范围。
专家建议,市民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基础防护外,应减少非必要聚集,尤其是高风险场所活动,政府则需加强污水监测及基因测序,精准追踪变异毒株动向,同时保障抗病毒药物储备充足。
在“动态清零”与“精准防控”间寻找平衡点
香港疫情再次表明,新冠病毒的变异不确定性仍是全球挑战,在经济社会活动逐步恢复的背景下,香港需以科学数据为指引,通过疫苗、药物、监测三管齐下,在防控与民生间寻求动态平衡,正如卫生署长林文健所言:“防疫如同走钢丝,每一步都需审慎权衡。”未来一个月的数据变化,将成为判断香港能否平稳度过秋冬的关键窗口。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26日,后续动态请以官方通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