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1日广州市荔湾区出现首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广州此轮疫情已持续一段时间,与以往国内发生的局部疫情不同,广州本次疫情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疫情传播轨迹错综复杂,引发全国关注,本文将全面梳理广州疫情传播的关键轨迹与重要节点,帮助公众更清晰了解疫情发展脉络。
疫情开端:早茶链引发社区传播
5月21日,广州荔湾区75岁的郭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轻型病例,成为本次广州疫情的首例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郭某发病前曾到荔湾区多家餐厅用餐,其中包括荔湾区的“又一间茶点轩”,随后,郭某的丈夫陆某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被确诊感染。
令人担忧的是,与郭某在同一时段在“又一间茶点轩”用餐的其他顾客也相继被感染,形成了明确的餐饮场所传播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中发现的病毒均为印度发现的变异株,这种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特点,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家庭聚集与社区扩散:疫情蔓延的多条支线
随着流调工作的深入,广州疫情逐渐呈现出家庭聚集和社区扩散的特点。
郭某确诊后,其家庭成员、邻居及相关密切接触者中陆续出现感染者,荔湾区白鹤洞街、中南街等地成为疫情重灾区,多条街道被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中出现了多代传播案例,病毒在家庭内部传播速度极快,往往一人感染,全家相继确诊。
除了家庭聚集性感染,疫情还在社区内扩散,5月25日,荔湾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排查发现一例确诊病例,随后该医院多名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被感染,荔湾区多个小区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呈现出明显的社区传播特征。
疫情外溢:周边城市受影响
随着疫情发展,广州疫情开始出现外溢情况,佛山、湛江、茂名等广州周边城市相继出现与广州疫情关联的病例。
5月26日,佛山报告一例无症状感染者,为广州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5月28日,佛山再增一例确诊病例,与广州疫情存在明显关联,湛江吴川市也发现一例与广州疫情相关的确诊病例,这些情况表明,广州疫情已经不止局限于广州市内,开始对周边城市产生威胁。
防控升级:阻断传播路径的紧急措施
面对快速发展的疫情,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
-
分级分类防控:将荔湾区白鹤洞街、中南街等地区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实施封闭管理;将荔湾区龙津街锦龙汇鑫阁等多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实施相应管控措施。

-
大规模核酸检测:自5月26日起,广州市在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等多个区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随后检测范围扩大至全市部分区域,截至6月初,广州已完成超过千万人次的核酸筛查。
-
限制人员流动:5月29日起,荔湾区海龙街、白鹤洞街等5条街道实施封闭管理,人员只进不出;6月2日起,佛山部分区域也实施封闭管理,广州要求离穗人员须凭健康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疫苗接种加速:广州市加速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设立多个疫苗接种点,全力提高人群免疫屏障。

疫情传播轨迹的特点与启示
广州本次疫情传播轨迹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餐饮场所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节点,早茶店等餐饮场所人员密集、环境相对封闭,极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放大器”。
家庭聚集性感染明显,由于印度变异株传播力强,家庭内部传播速度极快,一人感染往往导致全家沦陷。

社区传播范围广,疫情从荔湾区开始,逐渐扩散至广州市多个区域,甚至波及周边城市。
病毒传播速度快,印度变异株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从接触到检出时间最短不到两天,传播速度远超以往毒株。
广州疫情传播轨迹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面对变异病毒,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流调工作必须更加快速精准;疫苗接种需要加速推进;公众应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
广州疫情尚未完全结束,防控工作仍在继续,通过全面梳理疫情传播轨迹,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疫情发展脉络,更好地做好个人防护,共同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