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平学术论文
汪亚平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丰富的成果,他的学术历程始于1994年。他的学士学位论文是关于黄河中游的产沙机理及其对策,这篇论文于当年在南京大学完成,深入探讨了黄河水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策略。

龚文平,汪亚平,王道儒,陈斌,2008。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联合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研究,26(2),1-12。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
汪亚平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超越了国界,他的论文如在美国的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上发表的,至今已被全球顶尖科学文献引用超过10次。这些成果不仅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国内同行也多次引用,反映了其在同行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汪亚平在学术评审方面也表现出色,他担任了多个知名学术期刊,如《Acta Oceanologica Sinica》和《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的审稿人,同时也为《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等中文核心期刊提供了专业的审稿服务(活跃于多本学术期刊审稿,严谨把关)。
曾为SCI刊物《Acta Oceanologica Sinic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审稿,为中文核心期刊《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水利学报》等审稿,还担任了学位论文、项目结题报告、科研项目成果评价、申报高级职称成果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通信评审人。
金陵中学校歌
(壹),金陵中学校歌,源于民国时期与金陵大学的深厚联系。原曲由美国诗人H. S. Thompson创作,被康奈尔大学采用为校歌后,被金陵大学选中,并由国学大师胡小石作词,赋予了独特的中文韵味。歌曲旋律庄重,歌词中“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描绘了金陵中学地理位置的雄壮。
(贰),校歌 《金陵中学校歌》词:胡小石曲:H. S. Thompson所作《安妮·莱尔》(《Annie Lisle》)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钟楼嵯峨,教育之宫,桃李坐春风,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 《安妮·莱尔》为19世纪美国诗人H.S.Thompson所作。
(叁),校训为“求真、求善、求美”;校风为“爱学校、勤学习、学做人”;学校教风为“崇师德、重素质、育新人”;学校学风为“勤奋、踏实、多思、创新”校歌为《金陵中学校歌》;校徽主体由金陵中学拼音首字母J、L组成,颜色以红、黄二色为主,象征生机与活力;图案寓意放眼世界,扬帆起航。
南京大学校歌是什么
南京大学校歌四首之一,1915年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2001年定为南大校歌。
南京大学目前官方认定的校歌是1915年由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以下是该校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歌词摘要: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南京大学校歌歌词 第一段:钟声回荡巍峨学府间,时光印记永恒之端。浩瀚学海凝精英,风雨洗礼谱华章。我们的理想,翱翔在知识的天空,扎根于金陵沃土,铸就辉煌篇章。第二段:岁月如歌,青春如梦。砥砺前行求真知,与时俱进展宏图。求索之路,不畏艰难;求索之心,永不止步。
相互契合,“听起来感觉就像在南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漫步”,可谓大学校歌中的精品佳作。“大哉一诚天下动”表示南京大学的立校之本为“诚实”,而支撑“诚实”的三个美德则是“智慧”、“仁爱”和“勇敢”。
南京大学的校歌历史悠久,第一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创作于1915年,由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歌词充满哲理,寓意深远,表达了对知识、仁爱和勇气的追求,以及对孔子思想的推崇。歌词中的“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南京大学的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先生所作,体现了诚心向学的精神,诚真勤仁之德,强调“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先生的话语进一步指出,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以诚心投入,人与人之间更应以诚相待。“朴”这一词,蕴含着朴茂、朴真、朴实的意味。
南京大学的源头是哪个学校?
(壹),综上所述,南京大学的源头主要包括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南京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最终汇聚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
(贰),南京大学有两个重要源头,分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三江师范学堂方面,1902年筹建,1906年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此后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1950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叁),南京大学的源头有两个:一是中央大学,二是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刘坤张之洞和魏光焘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这是南京大学的重要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其历史则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这也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肆),清华学堂不是南京大学的源头。南京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以下历史阶段:两江师范学堂:在三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演变为国立东南大学。
(伍),南京大学的源头是三江师范学堂、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上浮与沉潜
(壹),上浮与沉潜 安徽固镇县宋店中学茂林文学社 薛燕 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韩儒林先生写过一副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不慕荣誉,不求名利,甘于寂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才实学。
(贰),沉潜的策略,是一种隐忍和等待。沉雄的性格,让人感到威严而不可侵犯。沉舟的比喻,常用来形容失败。沉余的财富,是留给后代的珍贵遗产。沉沙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沉情的描述,表达了深厚的感情。沉头的态度,让人显得固执。沉脉的含义,指脉搏的跳动。沉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忧伤。
(叁),比如,潜水员要潜40m深,在水中停留50min(其中包括下潜到这个深度所用的时间),为了保证他安全返回水面,所需的上浮时间和减压时间总共约需61min;其中潜水员一定要在9m深处停留5min,在6m和3m深处各休息约20min。如果潜入120m深处,停留20min,所需的减压时间就要长达180min左右。
(肆),这个结果使他迷惑不解,因为根据地块漂浮的地壳均衡原理,重力过小的地壳块体应当向上浮起,而实际上海沟却是如此的幽深。经过一番研究,万宁曼纳兹认为,可能是海沟地区受到地球内部一股十分强大的拉力的作用,所以才有下沉的趋势,从而形成幽深的海沟。
(伍),一般的潜水活动(又可称为水肺潜水),潜水者沉潜至水面下活动所背负的压缩空气成份与自然空气相同,其中有1/5的氧气,和4/5的氮气 (N2)。气瓶中的氮气,在高压下氮分子会融入神经细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麻醉性。大约停留於水中30公尺的压力一个小时后,人体就会开始产生所谓「氮醉」的麻痹现象。
(陆),自由空间异常与均衡异常最低值位于海沟轴部或略偏陆侧。自由空间异常低达-200毫伽以下,显示出海沟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遭到剧烈破坏。负重力异常表明:在均衡调整作用下,该带具有上浮而使海沟地形消失的趋势。但板块的俯冲沉潜作用与均衡上浮力相对抗,使深邃的海沟地形得以维持。
有家乡为南京的名人吗?可以是现代的,限定于文化阶级
半个多世纪前,在南京城南的巷陌里,曾走出过一位文化名人———卢冀野。虽然这位至性至情、善饮“好吃”的“江南才子”在秦淮这片土地上只生活了46年,但他对南京乡邦文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过杰出贡献。尤其在抗战时期,面对国难当头,他以笔代枪《中兴鼓吹》,表现了中华儿女殷殷的报国之志和拳拳的爱国之心。
六朝建都建康(今南京),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文化昌盛一时,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巨匠祖冲之(生于南京)。他最长于数学和天文学。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他建立了南朝梁。祖籍南兰陵(今常州),生于秣陵同夏里(今南京东南),在位48年。他天性锐敏,下笔成章,长于文学,文武兼备。和别人撰写成《通史》。又善于音乐与写诗填词,其作品大多散佚,明朝人收集残作,辑成《梁武帝御制集》流传于今。
太平天国的傅善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从古到今,人物的活动反映了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尤其是杰出的人物,为推进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他建立了南朝梁。祖籍南兰陵(今常州),生于秣陵同夏里(今南京东南),在位4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