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南京城,梧桐依旧婆娑,但疫情的反复再次牵动了千万家庭的心,教室里朗朗读书声犹在耳畔,一个现实问题却已浮现在每位家长心头:这次疫情,会让孩子再次回到屏幕前,重启线上学习吗?这不仅是南京一地之问,更是疫情时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缩影。
精准防控:南京的应对逻辑
南京并非首次面对疫情考验,回顾2021年夏季那波疫情,南京采取了分级分类的停课策略——确诊病例所在小区及周边区域学校停课,其他区域正常教学,这种不搞“一刀切”的做法,正是“精准防控”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此次疫情,南京延续了这一思路,从已公开的防控措施看,教育部门明确表示将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教学方式,目前部分涉及疫情的小区周边学校已暂停线下教学,启动线上课程,而大部分区域学校仍正常授课,这种点状停课而非全面停课的模式,最大程度保障了教育教学的连续性。
决策背后:停课的多维考量
停课与否,从来不是简单的二选一,在决策者天平上,至少摆放着多重因素:
疫情传播风险是首要考量,教育部门与疾控专家紧密联动,密切关注阳性病例轨迹与学校的交集情况,一旦发现传播风险,会立即采取局部停课措施。
学生成长需求同样关键,长期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心理健康和社会化过程的负面影响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南京某中学班主任坦言:“课堂上学生的一个眼神交流,胜过十分钟的视频讲解。”
家庭照护压力也是现实制约,双职工家庭面对突然停课往往措手不及,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每次停课通知都让我心惊胆战,不是怕疫情,是怕又要在工作和带娃之间走钢丝。”
社会经济运行同样受影响,学校停课意味着部分家长需停工在家,对城市正常运转形成压力。
南京特色:高效与温情的平衡
观察南京的疫情应对,不难发现其独特气质。
信息透明是首要特点,南京发布、教育部门公众号及时更新疫情动态和防控要求,避免谣言滋生,这种开放性本身就能缓解公众焦虑。
资源保障坚实有力,经过三年疫情锤炼,南京已建立起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可实现线下线上无缝切换,部分学校甚至同时开启线上线下双模式,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人文关怀处处体现,对隔离学生,各校普遍建立“一对一”关怀机制;对家长一线抗疫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辅导;毕业班的学习进度更是学校考虑的重中之重。
未来展望:疫情下的教育韧性
南京疫情的未来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全面长期停课已非常态化防控的最优选择,更可能的是动态调整策略: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精准确定停课范围;采用轮班制、分时段上学等混合模式;强化学校防疫措施,而非简单关闭校园。
这要求我们的教育系统具备更强韧性——课程设置更灵活,教师信息素养更高,家校沟通更顺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南京街头,戴口罩的学生们依然步履匆匆走向校园,疫情会停课吗?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是否答案,在精准防控的理念下,南京正努力寻找疫情防控与教育延续的最佳平衡点,也许,最大的确定性正来自于这种应对不确定性时的从容与成熟——不停课是目标,该停则停是底线,精准施策是智慧。
对南京的家长和学生而言,不必过度焦虑于“是否会停课”,而应关注官方渠道,做好线上线下学习的双重准备,毕竟,在疫情成为常态的今天,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本身就是一门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