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福建路片区成为新冠疫情的焦点,这条位于鼓楼区的老街,平日里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却因Delta变异毒株的入侵,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从7月20日首例确诊病例的发现,到后续防控措施的层层推进,福建路的故事不仅是南京抗疫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韧性与温度。
疫情突袭:一条老街的“急刹车”
福建路片区作为南京老城区的交通枢纽,毗邻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兼具市井烟火与学术气息,7月20日,禄口机场疫情波及至此,一位居住在福建路某小区的居民确诊,随后关联病例陆续出现,一夜之间,老街的喧嚣被警戒线取代:沿街餐馆暂停堂食,农贸市场封闭消杀,核酸检测点前排起长队,一位在福建路经营了20年文具店的店主回忆:“早上还在进货,下午就接到封闭管理通知,货架上的本子还摊着,像被按了暂停键。”
精准防控:以“绣花功夫”织密防护网
与早期疫情中的“一刀切”不同,此次福建路片区采取了分级分类管控,鼓楼区疾控中心将涉及小区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区域封闭、足不出户”“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等差异化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通过政务平台实时更新病例轨迹,启用无人机巡查人群聚集情况,并为老年人制作纸质版“健康码胸卡”,社区工作者小张说:“我们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都不能错,既要阻断病毒,也要保住居民的‘菜篮子’。”
凡人微光:危难中的温情接力
疫情下的福建路,最动人的是普通人的守望相助,高校学生组建志愿者团队,为隔离居民配送物资;附近商家自发成立“爱心驿站”,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餐食;一位七旬退休教师开通心理热线,用吴侬软语安抚焦虑的邻居,更令人动容的是,片区内一栋老居民楼因密接者较多被整体隔离时,住户们在窗口挂出“南京加油”的横幅,夜晚齐声高唱《茉莉花》——这首承载城市记忆的民歌,成为黑暗中的精神灯塔。
反思与启示:城市治理的“压力测试”
福建路疫情暴露了老城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老旧小区排水管网老化增加气溶胶传播风险,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盲区,但同时也催生了创新实践,南京首次在封控区试用“移动方舱实验室”,将核酸检测出报告时间压缩至4小时;社区与外卖平台合作开发“无接触配送地图”,避免物资堆积,这些经验后来被写入《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重生与展望:老街的“烟火气”归来
经过26天的奋战,福建路片区于8月15日解封,重启当日,菜市场的吆喝声、早餐店的蒸笼热气、学生返校的嬉笑声重新回荡在街头,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了发热哨点,公共空间新增了智能消毒设备,居民养成了常态化防疫习惯,一位社会学教授感叹:“疫情像一次淬炼,让这条老街的肌理更坚韧,它教会我们,对抗病毒不仅靠科技,更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南京福建路的抗疫历程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永远风平浪静,而在于风雨来袭时,如何用科学、秩序与温情共筑防线,这条老街的故事,终将与其他抗疫记忆一起,沉淀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在困境中坚守本心,在复苏中仰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