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南京西路,依旧车水马龙,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光洁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这个城市不曾停歇的脉动,行色匆匆的白领,悠闲漫步的游客,橱窗里最新季的奢侈品——一切仿佛如常,只是偶尔擦肩而过时,那抹蓝色的口罩提醒着人们,疫情时代尚未真正远去。
就在这样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母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
“上海那边还好吗?听说合肥路封了?”电话那头的声音透着焦虑。
我愣了一下:“妈,你说的是哪个合肥路?”
这个问题问住了我们两个人。
在上海,黄浦区确实有一条合肥路,不长,却很有味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夏天会投下斑驳的树影,沿街有老式里弄,也有新开的创意小店,而在我的家乡——那个距离上海数百公里的城市,也有一条同名的道路。
这偶然的重名,在平常日子里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却成了牵动两个家庭神经的导火索。
我赶紧打开手机查询官方信息,确认上海的合肥路一切正常,同时给家乡的亲戚发去信息,得知那里的合肥路也畅通无阻,原来,这只是微信群里的一个误传,经过数次转发后,变成了言之凿凿的“封路通知”。
挂断电话后,我陷入沉思。
疫情三年,这样的误会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一条路的封闭与否,在平常日子里不过是出行路线的调整,但在疫情期间,却可能意味着生活轨迹的彻底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惊弓之鸟,对任何与“封控”相关的字眼都格外敏感。
这让我想起2022年春天,上海那段全域静态管理的日子,当时我所在的南京西路某小区也被封控了两周,起初是焦虑、不安,担心食物,担心工作,但慢慢地,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住在楼上的钢琴老师,每天下午三点会准时打开窗户,弹奏半小时的曲子,从贝多芬的《月光》到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琴声成了那段灰色日子里最温暖的陪伴,对面楼里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在阳台相遇时会隔空举杯致意,楼下的便利店老板,想方设法组织货源,在群里接龙,然后挨家挨户送到门口。
解封那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到楼下,第一次看清了彼此口罩下的笑脸,那种劫后余生的亲切感,是太平日子里难以体会的。
而今天,走在南京西路上,看着恢复如初的繁华景象,我忽然明白:疫情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封控”二字的敏感,更是一种对正常生活的珍视,那些曾经理所当然的日常——自由的行走、随心的相聚、不戴口罩的交谈——在失去过后才知其珍贵。
合肥路封了吗?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两座城市里普通人的牵挂与担忧,而答案是否定的背后,则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维护的正常生活秩序。
黄昏时分,我特意绕道去了黄浦区的合肥路,夕阳西下,梧桐叶沙沙作响,遛狗的老人、下班的情侣、刚放学的小朋友...构成了一幅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画卷,而这份“平常”,在今日显得如此不平常。
疫情教会我们的是:珍惜每一个可以自由行走的日子,关心远方的亲人,也善待身边的陌生人,因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的爱与温暖,才是我们穿越所有风雨的底气。
南京西路依旧繁华,合肥路依旧安宁——这大概就是疫情过后,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