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冬春之交,内蒙古呼和浩特这座草原青城,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街道空旷,商铺闭户,但在这片寂静中,一串串数字组成的“疫情电话”却成了城市跳动的脉搏——它们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希望与困境的生命线,这些电话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坚守的故事,是技术与温情的交融,也是呼和浩特人民在逆境中展现的坚韧与团结。
疫情电话的诞生:从紧急响应到系统化服务
疫情初期,呼和浩特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市政府联合卫健委、社区服务中心等多部门,在24小时内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疫情热线网络,首批公布的电话包括“0471-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疫情专线、“0471-6627103”疾控中心咨询电话,以及各区的社区防控电话,这些号码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社区公告等渠道广泛传播,确保每位市民触手可及。
起初,热线主要承担政策解读、核酸点查询、隔离指引等基础功能,但随着封控延长,市民需求日益复杂——从就医送药、物资短缺到心理疏导,电话内容逐渐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呼和浩特创新推出了“分级接线”模式:普通咨询由AI语音助手初步处理,紧急情况转接人工坐席,特殊需求(如重症转诊)则启动“绿色通道”,由专组跟踪解决,据统计,疫情高峰期间,日均接听量超万次,响应效率提升至90%以上。
电话背后的“守护者”:声音里的温度与担当
疫情电话的另一端,是上千名默默无闻的接线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医生自愿报名提供医疗咨询,有教师利用假期参与心理援助,还有社区工作者24小时轮班值守,李女士是呼和浩特新城区的一名接线员,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求助信息:“老人降压药告急”“婴儿奶粉断供”“考研生急需打印准考证”……她说:“每个电话都是一份信任,我们不能辜负。”
令人动容的是,许多接线员自己也在封控中,他们用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安抚焦虑的市民,甚至自发组建“互助群”,将紧急需求转发给志愿者团队,一位市民在热线回访中感慨:“电话那头的声音,让我觉得这座城市从未孤单。”
科技赋能:从热线电话到智能生态
为应对海量咨询,呼和浩特引入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热线系统整合了健康码状态、核酸检测结果、物资库存等实时数据,市民只需提供身份证号,即可快速获取个性化建议。“青城抗疫”APP与电话平台联动,推出智能语音机器人“小蒙”,处理了约60%的常规问题,释放人力专注紧急事务。
科技并未取代人性化服务,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社区保留了传统电话预约上门服务;蒙语专线的设立,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沟通无障碍,这种“科技+人文”的模式,成为呼和浩特抗疫的亮点之一。
疫情电话的社会意义:微小号码,宏大价值
疫情电话不仅是工具,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与人文关怀,它缩短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市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通过电话协调,一名被困高速的货车司机及时获得食物补给;一名突发疾病的患者经热线联动救护车,半小时内送达医院,这些案例背后,是呼和浩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疫情电话也暴露了应急体系的不足,初期曾出现占线率高、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促使政府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呼和浩特计划将疫情电话升级为“城市生命线”,纳入防灾减灾、日常便民等多元功能。
铃声不息,希望不止
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呼和浩特的街道重归喧嚣,那些曾经响彻城市的疫情电话或许会淡出日常,但它们所承载的勇气与温情早已融入青城的血脉,每一个号码背后,是一次次疾驰的救援、一双双托举的双手、一份份坚定的承诺——它们证明,即便在最寒冷的冬日,只要心手相连,草原上的春风终将如期而至。
正如一位市民在感谢信中所写:“电话铃响的那一刻,我知道,这座城从未放弃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