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的广袤土地上,天山雪水滋养着绿洲,也见证着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协作,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天津作为东部沿海经济重镇,与新疆和田地区东三县(策勒、于田、民丰)结下不解之缘,这场以“天津所能”对接“新疆所需”的援疆实践,不仅为对口地区注入了发展动能,更在丝路古道上谱写了新时代的团结奋进之歌。
从渤海之滨到昆仑脚下:援疆使命的时空跨越
天津与新疆和田地区虽相隔数千公里,却因国家战略而紧密相连,作为援疆省市中承担任务较重的地区之一,天津聚焦民生改善、产业培育、智力支持等领域,以“津派”作风打造援疆品牌,十餘年来,一批批天津干部人才西出阳关,将海河儿女的深情厚谊洒向昆仑北麓的绿洲城乡,从渤海之滨的现代都市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田园村落,援疆工作成为连接东西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民生援疆:织就幸福生活的保障网
天津援疆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在策勒县,由天津援建的“津策新村”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红顶白墙的安居房内通水通电,配套的学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在于田县,天津投入建设的规模化养殖小区让当地农户通过“托羊入股”模式实现稳定增收;在民丰县,援建的中小学教学楼和远程教育平台让边疆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式”医疗援疆使天津三甲医院的专家常驻县级医院,开展手术带教、疑难会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这些民生工程如同毛细血管,将发展的养分输送到社会肌体的末梢。
产业援疆:激活内生发展的动力源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天津立足和田地区资源禀赋,推动“输血”与“造血”并重,引进天津食品集团、王朝葡萄酒等企业在当地建设红枣、石榴深加工基地,打造“和田大枣”“于田玫瑰”等特色品牌,通过消费帮扶打通“疆品入津”渠道,扶持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于田县建成的服装产业园吸纳数千名妇女就业,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近年来,天津更探索“园区共建”模式,在策勒县建设天津工业园,引入新能源、电子组装等产业,推动对口地区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转型升级。
智力援疆:培育永不撤离的人才队
“授人以渔”是天津援疆的鲜明导向,通过“小组团”柔性引才机制,天津选派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家赴疆开展短期服务,同时为当地干部、教师、医生提供赴津培训机会,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援建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填补了南疆职业教育空白;在于田县,天津农科院培育的耐盐碱作物试种成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思路,更有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基层,用青春点亮边疆孩子的梦想,这些智力支持如同种子,在新疆沃土中生根发芽,为长远发展蓄力。
文化润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津援疆注重以文化浸润心灵,通过文艺汇演、非遗交流、博物馆共建等活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天津交响乐团赴和田举办“昆仑山下的音乐会”,杨柳青年画与艾德莱斯绸在互动中碰撞出艺术火花,“津和号”旅游专列让更多天津市民走进新疆,也吸引新疆同胞回访海河之畔,在交往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两地群众在“你来我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丝路新篇,共赴未来
天津援疆对口地区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东西部协作的缩影,从渤海浪涌到昆仑巍峨,从车间厂房到田间地头,援疆工作已超越单纯的项目帮扶,升华为发展理念的互通、民族情感的共融,在新时代征程上,这段跨越山河的协作必将持续深化,为边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天津力量”,在丝绸古道上续写更加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