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根据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与本省实际情况,向全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省直属各单位发出最新通知,就下一阶段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份通知并非简单的政策重申,而是立足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前沿的定位,对“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又一次深刻实践与精细落笔,为全省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行动指南。
精准施策,筑牢“外防输入”前沿阵地
通知明确指出,必须时刻绷紧“外防输入”这根弦,但强调要更加注重“精准”二字,对于入境人员,在严格落实国家统一防控政策的基础上,浙江将依托数字化优势,进一步优化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强化口岸检疫、点对点转运、隔离观察、健康监测等环节的无缝衔接与信息共享,确保风险人员可知、可控,对进口冷链食品、高风险非冷链物品的管控并未松懈,通知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严格落实检测、消毒、追溯等举措,最大限度降低经物传人的风险,这种精准化的“外防输入”策略,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维护浙江对外开放形象创造了条件。
常态监测,发挥“早发现”哨点作用
“早发现”是切断疫情传播链的关键,通知着重强调了监测预警体系的灵敏性与可靠性,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涵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重点场所(如交通场站、商超、农贸市场)、重点人群(如医务人员、口岸检疫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等)的多点触发监测网络,特别是要求扩大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覆盖面和频次,优化采样点布局与服务时间,满足群众“愿检尽检”需求,并对特定行业、特定场所提出明确的检测要求,这种常态化的监测如同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苗头,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被锁定。
强化能力,做好应急处置万全准备
通知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地持续加强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等核心能力建设,包括流调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与储备、核酸检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机动支援能力、隔离房间的足量储备与规范管理、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建设和维护等,特别强调了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实战演练,查找漏洞、补齐短板,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这种“平战结合”的思路,体现了浙江在疫情防控上的前瞻性与战略定力。
数字赋能,提升科学防控管理效能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发地,浙江在通知中再次凸显了“数字赋能”的特色,要求充分利用“健康码”、行程卡、各地自建的防疫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风险人员的精准识别和快速管控,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为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提供决策支持,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提高了防控效率,减少了对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也展现了浙江以智慧手段应对复杂挑战的创新能力。
压实责任,凝聚群防群控强大合力
通知最后强调了责任的落实,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承担起属地责任,各部门履行好行业管理责任,各单位夯实主体责任,个人自觉履行防疫责任,通过明晰的责任体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见效,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做好个人防护、接种疫苗,构筑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坚固防线。
浙江省防疫指挥部的这份通知,是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挑战的纲领性文件,它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展现了因时因势调整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常态化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为浙江经济的持续复苏和高質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这不仅是浙江对自身负责的体现,也是其在全国大局中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