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反复冲击着各行各业,商业零售领域尤为明显,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其商场在疫情中的表现成为区域经济的缩影;而远在西北的银川,同样面临商业运营的挑战,本文将从郑州商场的疫情应对切入,分析其复苏策略,并探讨银川商业现状,回答“银川商场是否开门”这一公众关切。
郑州商场:疫情中的“冰与火”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拥有丹尼斯、正弘城、万象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2021年“7·20”暴雨与多轮疫情叠加,让郑州商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022年初,郑州因奥密克戎疫情一度关闭部分商场,仅保留超市、药店等民生保障场所,丹尼斯百货曾暂停堂食,转为线上配送;正弘城通过小程序和直播带货,弥补线下损失。
复苏策略的亮点:
- 数字化突围:郑州商场普遍加速线上转型,通过社群营销、会员系统精准触达消费者。
- 场景化体验:疫情缓和后,商场引入露营主题区、艺术展览等沉浸式业态,吸引客流回归。
- 政策支持:郑州市政府发放消费券,联合商场开展促销活动,2022年“五一”期间重点商场客流恢复至同期八成。
部分中小型商场因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折射出实体商业的脆弱性,郑州的案例表明,疫情加速了商业形态的分化——能快速适应变化者生存,固守传统模式者淘汰。
银川商业:西北枢纽的“开门”之谜
银川地处西北,商业密度低于东部城市,但作为宁蒙陕甘交界处的枢纽,其商场动态直接影响区域消费,2022年,银川多次出现本土疫情,采取分级管控措施,以2023年初为参考),银川主要商场如建发大阅城、新华联广场、金凤万达等均已正常营业,但需遵守常态化防控要求。
银川商场的运营现状:
- 开放条件:进入商场需佩戴口罩、测温、扫码(行程码+健康码),部分区域要求48小时核酸证明。
- 业态调整:餐饮堂食限流50%-70%,影院、健身房按预约制开放,儿童乐园等密闭空间间歇关闭。
- 夜间经济补充:银川鼓励户外市集和夜市,如怀远夜市通过分散摊位缓解室内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银川商业复苏节奏慢于东部城市,消费信心受区域疫情波动影响;线上消费习惯渗透,让实体商场面临“引流”难题,但银川的韧性在于其区域中心地位——周边城市消费者仍倾向前往银川购物,这为商场复苏提供了基础支撑。
郑州与银川:区域商业的共性与差异
两地商场的疫情应对虽有差异,但都指向同一趋势:实体商业必须与数字化、本地化、体验化深度融合。
- 共性:均依赖政府政策扶持,并通过会员体系留住核心客户。
- 差异:郑州商场更注重业态创新(如引入首店经济),银川则侧重区域辐射力,通过文旅融合吸引客流(如结合西夏王陵等景点推广商业体)。
未来展望:后疫情时代商场的生存法则
疫情终将过去,但商业模式的变革已成定局,商场需从三方面破局:
- 强化健康安全标签:将通风消毒、无接触服务作为长期卖点。
- 深耕社区经济:针对3-5公里内居民,提供亲子教育、老年康养等增值服务。
- 拥抱元宇宙机遇: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卖场,突破地域限制。
从郑州商场的跌宕复苏,到银川商业的谨慎开放,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与创新,当下,银川商场已然“开门”,但“开门”背后的运营智慧,远比一纸通知更值得深思,唯有在变化中主动求变,商场才能从“生存”迈向“生长”。
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初,仅供参考,具体营业情况请以当地最新通告为准。
(字数:87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