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财经 疫情下的上海年会,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情

疫情下的上海年会,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情

2022年的冬天,上海的天空依旧清冷,但城市的脉搏却从未停止跳动,疫情三年,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年会”这一传统活动,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一场企业的年终庆典,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上海在困境中的坚守、创新与温度。

疫情下的上海年会,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情


疫情阴影下的年会:从线下到云端的蜕变

往年的12月,上海陆家嘴的五星级酒店总是灯火通明,西装革履的白领们穿梭于觥筹交错之间,舞台上炫目的灯光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繁华,疫情改变了这一切,2020年,许多企业的年会被迫取消;2021年,部分公司尝试“线上线下结合”;到了2022年,“云端年会”已成为主流。

某互联网公司的HR总监王琳回忆道:“我们用了三天时间,将年会搬到了线上,技术团队搭建了虚拟会场,员工通过Avatar形象互动,抽奖环节用小程序实时开奖,虽然少了面对面的热闹,但弹幕里的段子和红包雨反而让气氛更轻松。”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上海企业灵活应对危机的缩影。


年会的“上海特色”:务实与温情并存

在上海,年会从来不只是狂欢的派对,它被赋予了更多实际功能:总结得失、激励团队、凝聚人心,疫情之下,这种务实精神愈发凸显,某外资企业的年会上,总经理没有照本宣科地宣读业绩,而是分享了一名员工在封控期间为同事送菜的故事。“那一刻,台下许多人红了眼眶,”员工小李说,“我们突然意识到,公司不仅是谋生的地方,更是共渡难关的共同体。”

上海企业的温情也藏在细节中,一家设计公司将年会预算中的舞美费用省下,转为“抗疫关怀基金”,为员工家庭提供药品和物资;另一家初创公司则把年会办成了“公益市集”,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社区志愿者,这些举动,让年会超越了形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传递者。


上海的城市韧性:年会背后的经济复苏信号

尽管疫情反复,上海的年会经济并未沉寂,相反,它催生了新的产业链:线上直播团队、虚拟场景设计师、互动程序开发员……这些新兴职业在逆境中破土而出,某会展公司负责人透露:“2022年11月,我们接到了20场‘混合式年会’订单,客户要求既要保证线下体验,又要满足线上参与感。”

这种创新背后,是上海经济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从线下餐饮、酒店到线上技术、物流,年会如同一根纽带,串联起城市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信号:上海的企业仍在运转,人们仍在努力生活,这座城市从未向困境低头。


个体的微光:年会中的普通人叙事

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动人,26岁的程序员小陈在2022年公司年会上表演了脱口秀,主题是“隔离期间的代码与厨房”。“我把BUG和炒糊的菜编成段子,大家笑出了眼泪,”他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疫情中的焦虑被治愈了。”

而从事会展行业的刘女士,则在年会中找到了新方向,她所在的公司因疫情转型做线上活动策划,她从传统策划转型为“虚拟场景导演”,学会了3D建模与交互设计。“危机逼着我们成长,”她感慨道,“年会上老板给我颁了‘年度突破奖’,我觉得那是上海送给奋斗者的礼物。”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疫情下的上海年会,如同一场微缩的城市实验,它展现了技术的力量、企业的担当、个体的坚韧,更印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在风雨中保持优雅,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当外滩的钟声照常响起,当年会的屏幕亮起祝福,我们知道,生活从未停滞,而春天终将归来。

正如一位企业家在年会致辞中所说:“疫情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躲避风暴,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而上海,始终是那个最坚定的舞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caijing/11244.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03122416175946545663825.jpg

福建省疫情防控情况及台北最新动态分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